首页 -> 2004年第1期


程砚秋的艺术人格

作者:李友唐




  2004年1月1日,是我国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诞生100周年。程砚秋先生在世时,他的艺术和人格都有过许多光辉的亮点。本文拮其要者,述诸笔端。
  
  走上学艺之路
  
  程砚秋,满族,1904年1月1日生,名承麟,家住德胜门内小翔凤胡同。大哥承厚、二哥承和、三哥承海。小砚秋三岁父荣寿辞世。大哥、二哥初在皇宫当禁卫军拿钱粮。家境尚好。母亲常带他和他三哥承海到前门外的戏园子听戏。但好景不常,家境越来越不行了,最后搬到了天桥大杂院。
  为了帮助他家解决生计,有人介绍六岁的小砚秋去学唱戏。小砚秋说服了母亲,减少一个人吃饭,将来他还可以挣钱养家。随后,小砚秋拜了唱花旦、刀马旦的荣蝶仙为师。荣为其改汉姓,姓程,名菊侬,立了关书:“八年出师后还要帮师父白干一年;学艺期间徒弟若有病、死、逃亡,师父概不负责;背师出逃,双方寻找;半途退学,赔偿八年损失”。
  
  不是武生之才
  
  京剧非常重视练功。他们说,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干瞪眼。台上三秒钟,台下三年功。开始,师傅是让小砚秋学武生的。小砚秋练撕腿、下腰、虎跳、小翻、抢背。一天到晚摔过来,翻过去,累得腰酸腿疼。那时师傅说打就打,极其残酷。小砚秋身体瘦弱,腰腿也较硬,练了一年师傅对他仍不满意。
  师傅看他扮相清秀,嗓子好,让他改学旦角,唱青衣。小砚秋又学踩跷,练翘功、练旦角各种步法和姿势,走跷、跑圆场、趟马、赶路,侧步、碾步、碎步、退步、龙摆尾等跑跷,目不斜视、笑不露齿、袖不露指、行不动裙。师傅仍是动手即打。11岁在北京东安市场丹桂园登台,为芙蓉草唱开场戏,引起同行注意。
  
  罗瘿公伯乐识珠仗义疏财育良马
  
  京师有一闲士名罗瘿公,清末民初他任过邮传部郎中、总统府秘书、礼制馆编纂,对梨园行情有独钟,对京剧和演员极其熟悉,他看了小砚秋的演出后写道:
  风雅何人作总持,老夫无日不开眉。
  纷纷子弟皆相识,只觉程郎是可儿。
  1917年,13岁的小砚秋正在变声期,师父仍逼着他演出挣钱,小砚秋的嗓子即将被摧残。这时,罗瘿公挺身而出,他借款700元为小砚秋赎了身。并为他改名艳秋,字玉霜,并给他起了个斋号“玉霜鋎”,将他家从天桥搬到北芦草园9号新居。并请中医为小砚秋治嗓子。小砚秋16岁时,罗瘿公为保佑小砚秋的平安,以最小的精楷为他写经五部,祝愿他:光明普照,智慧日增,声满十方,周行四部,妙湛莹净,永不退转。
  罗瘿公有意把小砚秋培养成出色的文武全才的旦角演员。三年间,罗瘿公请名师教他武把子、基本功、吊嗓子,教昆曲身段、教曲子,到王瑶卿家学戏,观摩演出,并带他拜梅兰芳为师。同时让他学文化、阅读古诗、背诵诗词、琢磨音韵、描红临帖、学习绘画、学习剑术,接受高层次的文化薰陶。后来他的仿魏碑字体笔锋饱满、遒劲有力,他的诗清新淡雅、情真意挚,他的画意蕴深远、别具一格,成为一位具有诗人气质和学者修养的艺术大师,与这段时期接受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经过罗瘿公、王瑶卿几年的培育,程艳秋在梨园界和观众中已有了一定的名气,已有条件搭班演出了。
  梨园界的演出,演员先是从开锣戏唱起,演员有了一定水平之后,演中轴戏、压轴戏依次递进,直到能唱最后一出大轴戏。程艳秋与高庆奎合演了大轴戏《汾河湾》、《打渔杀家》、《奇双会》等。程艳秋主演《六月雪》、《能仁寺》、《贵妃醉酒》、《御碑亭》等。
  20年代,在新风气的冲击下,梨园界竞相排演新戏,这里所说的新戏就是时装文明戏和古装新戏。最早是1914年梅兰芳在上海首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接着推出《嫦娥奔月》等古装新戏,开风气之先。之后又有杨小楼的《楚汉争》,马连良的《白莽台》,高庆奎的《乐毅伐齐》,郝寿臣的《打曹豹》,尚小云的《风筝误》等等。1922年程艳秋也压轴演出了由罗瘿公创作、王瑶卿创腔并指导排练的新戏《龙马姻缘》。
  早在1919年,罗瘿公到南方时,就为程艳秋作了宣传。1922年,程砚秋年18岁,这年秋,他到上海演出。10月9日起,在上海大舞台演出了《女起解》、《虹霓关》、《汾河湾》、《玉堂春》。程艳秋的演出在上海引起轰动,赞扬之声不胫而走,18岁的程艳秋在上海一炮而红。后来还演了新戏,康有为为了看他的新戏,特推迟一天去杭州,看了他的演出后说他“秀艳绝伦”,是“后起领袖”。后又去杭州演出,至11月底回京。1922年5月17日迁居西河沿排子胡同23号。
  1923年4月与果素英成婚。这年春,他演出了新戏《红拂传》引起轰动,此后,此戏成了他的早期代表作。接着陆续演出了《花舫园》、《花筵赚》、《鸳鸯冢》、《风流棒》、《孔雀屏》等新编戏,令观众耳目一新。这年秋,再次到上海演出。在上海演出了34出戏,每出戏分别演出了一、二、三场,共演了70场。《红拂传》演了七次。
  罗瘿公曾为梅兰芳写过剧本《西施》,为程艳秋则写了17个剧本。这位学者、诗人、剧作家、书法家,于1924年9月23日逝世,年仅44岁。如果没有罗瘿公的识才,和他的仗义疏财,程艳秋这颗珍珠是不会破土而出的。罗瘿公逝世令程砚秋极为悲痛。
  
  艺誉剧坛日丽中天
  
  罗瘿公病重期间拜托了挚友金仲荪接替自己,全力辅佐程艳秋,并继续为程艳秋写戏。金仲荪(1879—1944),浙江人,原名兆蒳,京师大学堂毕业后曾任金华中学校长,从事教育工作,民国任参议员,后因不满曹锟贿选总统而辞职,从此号闲庐诗人。
  金仲荪为程艳秋写了《金玉簪》之后,几年内为程艳秋连写了十多出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25年的《聂隐娘》、《梅妃》、《沈云英》,1926年的《文姬归汉》、《斟情记》,1927年整理改编的老戏《朱痕记》、《柳迎春》,1930年的《荒山泪》,1931年的《春闺梦》。之后,《梅妃》、《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成为程派的代表剧目。《文姬归汉》、《红拂传》、《梅妃》并列为程派的早期三大名剧。
  程艳秋在罗瘿公、金仲荪两位编剧家的合作和支持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排出了20多出新戏,已卓然成家。用当时的话来说,他已日丽中天,大红大紫。
  
  独特艺术风格跻身四大名旦
  
  艺誉剧坛的程艳秋,其艺术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仅以“程腔”为例,程砚秋在声腔艺术上的成就,在旦行中是首屈一指的。程砚秋的嗓子,在少年倒仓以后,变得又闷又窄,出现了一种诡音(脑后音),已很难唱旦角,更无法和梅兰芳的甜润嗓音相比。王瑶卿告诉他,你不能模仿别人,要闯自己的路。王瑶卿、罗瘿公帮助他反复试验,另辟蹊径,摸索出另一种唱法。这就是以气催生,苦练出一种“虚音”,逢到拔高的时候,就用虚音来领,慢慢的低音也找到了,还是用虚音带低音,最后落到“脑后音”上。
  他根据自已具有“脑后音”的特点,用气息支撑发音,以坚实的用气功力,练就了一条功夫嗓子,在气口、吐字、口径上苦苦探求,以腔就字,形成迂回曲折,若断若续的特殊唱法,演出时,使听众忽而“雾里见山”(即用虚音“稳住”脑后音),忽而“春光明媚”(以虚音领起高音),显得变化多端,别有韵味,独具神采,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练出一条高低相宜的功夫嗓子,声腔外柔内刚,在幽咽秀婉之中包含着咄咄逼人的锋芒。这种声腔,特别宜于演唱悲剧,因此程派的代表剧目,多以悲剧为主,最善于抒发和表达悲剧人物的凄楚哀怨的悲愤感情,其中又蕴含着激越雄浑之势,格外动人心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他在做工、表情、身段上也都有独到之处。
  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为四大名旦的呢?程砚秋又是怎样被列入四大名旦的呢?这是1927年的事。这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了一次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活动,由观众投票,不限名额,被选对象需挂头牌而又有个人本戏。梅兰芳以《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摩登伽女》,程艳秋以《红拂传》,荀慧生以《丹青引》,徐碧云以《绿珠坠楼》等新戏,兼顾多年来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声誉,荣获“五大名旦”。
  后徐碧云较早地离开了舞台,只留“四大名旦”之称。后来,梅、程、尚、荀还同演了一出戏《四五花洞》,各扮潘金莲,各以自己的唱腔表演风格表演。四对真假武大和潘金莲,同到县衙告状,县官真假难分。1931年长城唱片公司将《四五花洞》灌制唱片,被誉为四大名旦合作的精品。四大名旦排名的次序,习称梅、程、尚、荀或梅、程、荀、尚,说法不一。
  
  热心从教改名砚秋
  
  程砚秋的头脑是非常清醒的。他认为戏剧对社会负有劝善惩恶的责任,不应当把戏剧作为给人开心取乐的玩意儿。他对自己已经演出过的剧目细细地作了分析检讨。
  1930年李石曾等用法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创办了中华戏曲音乐院,下设北平戏曲音乐分院,地点也在北平的南京戏曲音乐分院。后者由程艳秋、金仲荪分任正副院长。中华戏曲音乐院附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任校长,程艳秋、金仲荪是董事会董事。1935年焦菊隐赴法考察戏剧,由金仲荪任校长。程砚秋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华戏校的重大决策和教学活动。1940年11月17日中华戏校解散。在十年多一点时间内,办了德、和、金、玉、永五届,培养了300多名学生。
  学校废除体罚和梨园行的一些陈规旧俗,在后台不供祖师爷,不磕头,在台上不“饮场”,在演出时不用服务人员搬桌椅干扰观众视线,不在社会上当堂会,在演出中不准乱加噱头。教学吸取科班教学的边学习、边实践的好方法。在学生学习流派戏时,反对学生机械模仿。学校重视文化课,开设了国文、历史、地理、算术、外语、戏剧史、音乐等课程。有严格的教学规定和考核制度,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为文化课教师。课余学书法、绘画、乐器,排演话剧。
  1932年元旦,在他28岁生日的时候,按梨园界“易子而教”的传统,程砚秋收荀慧生的长子荀令香为徒。在收徒会上他宣布自己改名砚秋,字改御霜,书斋改号“御霜鋎”。他向世人宣告,程砚秋决不以艳悦人,而要以砚田勤耕为秋收。御是芙蓉的别名。字与斋名由玉改御,是以物寓志,要像深秋开的芙蓉,高洁、坚强、傲然挺立不惧寒霜。
  程砚秋对荀令香说:“今天我第一课就教《骂殿》。为什么要教你先学骂人呢?因为我们唱戏的无权无勇,遇见什么不平的事,或是受了委屈,都不敢说话,只好借着唱戏发发牢骚,大概这‘骂’字是不能免的,所以不妨先教你《骂殿》。”
  1932年1月14日,程砚秋以中华戏曲音乐院南京戏曲音乐分院院长身份,离北平去西欧访问。他经过漫长的西伯利亚,1月25日到莫斯科。因同行的法国友人急于回法国,他遗憾地未能在苏联久留,即去了巴黎、柏林、日尔曼、罗马、威尼斯。他在西欧观摩了许多演出,对西方戏剧作了较细的研究,认识到西方戏剧的许多长处。他搜求了剧本2000多种,图片5000多张,书籍700到800百种,陆续运回国内。他这次在西欧出访用了一年时间。1933年3月10日从威尼斯乘船回国,途中24天,4月7日回到北平,写出了数万言的报告书。回国后,他重组班子继续演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程砚秋目睹日寇步步进逼华北,南京政府不抵抗,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让,投降主义的论调甚嚣尘上。程砚秋忧时伤世,义愤填膺,决心利用舞台借古讽今,一抒忧愤,排演了有鲜明讽喻现实倾向的新戏《亡蜀鉴》、《费宫人》。1936年,程砚秋组团准备赴法国演出,并拟于1937年8月启程,因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寇全面侵略中国而中止。
  
  荷锄事耕农
  
  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寇就占领了北平。
  日寇占领北平后,日寇和汉奸胁迫梨园公会的人,组织京剧名演员义演,“支援皇军、捐献飞机”。程砚秋说:“日本人打了我们,还要去为敌人‘庆祝胜利’,为他们募捐飞机,用咱们自己的钱去买飞机打咱们自己,除非是死心塌地的卖国贼。我程某人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大义凛然予以拒绝。
  这时,为他编戏的金仲荪,因担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教务缠身,程砚秋约请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专职编剧翁偶虹,为他创编了《瓮头春》、《锁麟囊》和《女儿心》,并曾演出过。
  后日寇压迫日紧。程砚秋由德国医院开了一纸内科主任义克德医生签字的诊断书:“程砚秋经本院内科检查,体胖行动不便,不宜去舞台献艺,应休息。”他买下了颐和园西北青龙桥刘家大院村6号的一座小四合院,还买了拜望山下的一块山坡地,从此罢歌息舞,管家范兰亭夫妇随他前去管理和耕种,荷锄事耕农。
  程砚秋身穿黑色布衣布鞋,腰系搭布,下田锄草耪地,住瓦屋绳床,吃棒子面窝窝头,腌萝卜条,小米粥,贴饼子,过地地道道庄稼汉的生活。春节,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住屋门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