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忆师哲

作者:李海文




  师哲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
  我从事专业党史研究近三十年,采访过数百位领导同志,有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将军,当他们谈起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领导下工作的情景,话语间充满了崇敬之情,往往以仰视的角度回顾历史。师哲则不然,一惯以平视的角度看待、评论老一辈领导人。
  师哲1924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加入共产党,为革命奋斗一生,为什么会与众不同?
  随着我与他交往越深,对他越了解,才渐渐找到答案。这固然和他的天性、陕西人的性格有关,更主要与他在苏联学习与工作15年的经历有关。20岁到35岁正是一个人精力旺盛,学习知识欲望强烈,确定世界观,蓬勃发展的年月,他长期在国外生活,深受异国文化的影响,养成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这就是民主、平等、开放。
  他具有独特的视角,这与他在共产国际工作,回国后在中央机关工作18年的经历有关。1938年秋,他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任弼时秘书。1940年受共产国际派遣回国参加七大,准备七大后,回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那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年春他随周恩来、任弼时一起回到延安。因战争原因,七大召开的时间一推再推,他以任弼时秘书的身份留在延安,在毛泽东、任弼时的领导下负责中苏两党往来的具体事务,翻译来往电文。他参加延安整风,在中央社会部、陕甘宁保安处一局任局长等职务。七大后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1948年任政治秘书室主任。这18年在毛泽东、任弼时领导下工作,近距离观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张闻天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熟知他们的性格、思维特点和他们之间关系的微妙之处。他和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起经历了中苏关系由蜜月到产生分歧的过程。
  1956年中苏关系开始发生变化,1957年1月师哲主动向邓小平、刘少奇提出离开中央,到山东任省委书记处书记。他拿到火车票,才去向毛泽东主席告别。他对苏联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有人说他是亲苏派。其实,他对苏联、斯大林既不是完全肯定,也不是完全否定。他因在苏联生活15年,对苏联的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所以,他的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在中苏关系蜜月的时候不能出版,因为他讲了苏联的不少缺点;在中苏关系恶化时也不能出版,因为他讲了苏联的许多好话。只有在中苏关系正常化时才能出版。1990年、1991年就是恰当的时机,真是天助人也。
  师哲在苏联学习时,能用俄文直接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建国后他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外文出版社社长,领导筹建俄语学院(外语学院的前身)。中央编译局的任务是编辑、翻译马列著作,先后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革前印了几十本,没有出全)、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列宁全集共39卷,到1963年出齐。1962年,师哲被戴上“修正主义分子”、“苏修特务”的帽子,被软禁在东总布胡同的一栋房子里。他利用受审查的时间,认真研读、校对《列宁全集》中俄本。像他这样认真地通读过《列宁全集》的人在党内甚少,就是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也找不出几个。他有深厚的理论修养。这是他坚持自己看法坚实的基础。
  师哲20岁投身革命,经历过战争、肃反、党内争论,也犯过错误。他有过辉煌,也下过地狱,经历丰富多彩,大起大落,命运多舛。从1959年起受审查,后下放到陕西扶风农场,1962年被软禁,1966年被关进秦城监狱,狱号:6601,是1966年关到秦城监狱的第一个人。1975年出狱后流放到陕西扶风,1980年才回到北京,住在万寿路中组部招待所。1982年作了结论:“经十三年审查,没有问题。”分配到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任顾问。坐牢、受审查、流放共19年,不平凡的经历磨炼了他,使他更加坚强、刚毅,百折不挠。1986年患中风,行动不便。一个打击接着一个打击。但是都没有将他打倒,他永远乐观、积极。
  1980年,师哲回到北京不久,出席宦乡召开的研究国际问题的会议。这个会议是为起草党的十二大报告做准备,为报告的国际部分征询意见。他首先发言,直言不讳,提出:“苏联不是修正主义。”一语惊四座。他不在乎人们惊异的目光,侃侃而谈,理由充分,难以驳倒。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还没有改善,对苏联仍然沿用“苏修”的称呼。即使主持人内心认为他讲得很对,也不能违背中央决定,从此会议再没有开过。会后,宦乡登门拜访,当面请教。师哲直抒己见,讲了一天,将这么多年憋在心里的话都讲出来了。1982年9月,胡耀邦在十二大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中,只批评苏联执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没有涉及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没有再指责苏联是修正主义。
  师哲锐气不减当年。有人说他骄傲,有人说他固执,有人说他坚持原则,有人说他不近人情。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仍然我行我素,特立独行。
  在他暮年之际,口述、出版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译成日文。俄国、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研究中国外交史、关注中苏关系、朝鲜战争的学者登门请教,各国记者采访,络绎不绝。他的观点、史料广为史学界接受。生活在20世纪的人们中,很少有人如师哲一样,曾同如此众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回忆录是其他任何一个人所不能代述的。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人。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对诸多领袖人物的看法、评价,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思路,因而他本人成为值得关注、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人物。
  1986年师哲将他的回忆录草稿交给我。由于我全力以赴写作《周恩来年谱》(1898-1949)和参加《周恩来传》(1898-1949)的写作工作,直至1988年才有时间开始整理。当时我任周恩来研究组副组长,工作繁忙,整理工作只能利用工作之余,断断
  续续进行。我作为整理者,采访师哲三十多次,历经三四年的时间成文,几经波折,于1991年12月出版。
  师哲于1998年8月病逝。他的回忆录成为历史文献,不能更改。为了弥补回忆录的不足,将我根据最新公布的档案写的《一波三折: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朝鲜过程——兼论周恩来、斯大林1950年10月会谈内容》一文作为该书的附录,一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