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晚年,宋美龄心系“一个中国”

作者:佟 静




  l975年4月5日,蒋介石带着一个遗憾走了,他在遗嘱中说:“日后光复大陆,中正生于斯长于斯,要将遗体移返南京,葬于中山先生之侧。”他把梦想留给国民党,也留给了自己的夫人和儿子。
  
  “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在蒋经国主政台湾的日子里,作为蒋家的“精神象征”和家长,宋美龄曾经有过多次开启新的国共合作大门的历史契机。她本来有可能为和平统一祖国做出别人难以企及的贡献,但是由于一直对国民党兵败大陆心存怨恨,由于顽固的反共立场,宋美龄与这些机会失之交臂。这一时期宋美龄的一个中国立场,是通过顽固坚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表达出来的。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蒋经国宣布对大陆的“三不”政策,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涉及两岸关系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只好借助于长期居住美国的宋美龄的力量。这时蒋经国对宋美龄,是“以母侍之”,视之如“良师”。
  自1975年9月19日至1986年10月15日,宋美龄与蒋经国二人之间来往电报共763件之多。宋美龄对蒋经国的“外交”仍然保持了非常大的发言权。
  中美建交时,台美之间的谈判令宋美龄十分不悦。宋美龄对中美关系的变化早有预见,曾多次提醒蒋经国注意。因此当1978年12月16日美国宣布要与中国建交时,宋美龄并不诧异,只是要蒋经国在“坚持国家立场、保持国家权益与国格”的前提下,“不浮不燥,不负气,得体行事”,沉着应付。其后双方进行谈判,台湾代表迫于情势,不得不同意互设非官方性质的机构。宋美龄得知消息颇为不悦。她致电责备蒋经国,要他召谈判代表“返国述职”,并“公开引咎向政府提出辞呈,以谢国人”。蒋经国知道问题并不出在代表身上,一再解释,仍然无法获得宋美龄的谅解。最后宋美龄以严厉的语气告诉蒋经国:“余向来对铢细末事,均可采取或容纳中外及各方意欲,惟对中华民国之存亡大关键,无可圆融,志不可夺。”“若同志中仍不能挺身站起来,消泯懦怯,则何以对总理及父亲耶!余亦夫复何言。”此电发出后,宋美龄掷笔足足有五个月不再致电。蒋经国只好苦苦哀求:“唯望再赐指针,使益知惕励,并有所遵循”,“以儿愚钝,当此忧危实诚惶诚恐,时虞陨越,惟愿大人耳提面命。”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中国共产党开展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政策主张。1980年,陈香梅女士与美国总统一同访华,她为宋庆龄给宋美龄捎去一信,当时宋庆龄病重,由廖承志代笔,她签了名。信的主要内容是自己重病在身,希望宋美龄能回大陆,在有生之年姐妹相见,如果不成也希望把在宋美龄处保存的孙中山的遗物还给她。陈香梅等了许久,宋美龄传来了一句话说,信收到了。
  1981年年初,在宋庆龄病危之时,大陆方面为了给她们姐妹相见创造条件,曾邀请客居美国的宋美龄回国,但为宋美龄峻拒。终于,姐妹俩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981年5月,宋庆龄治丧委员会向在台湾和海外的宋庆龄亲属和友好发出邀请,请他们前来参加丧礼。亲属中包括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孙科夫人、宋子良夫人、宋子安夫人、蒋经国、蒋纬国以及宋蔼龄和孔祥熙的子女们等。治丧委员会还通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专机可在北京及上海降落,一切费用由该会负担。而宋美龄认为,“骨肉虽亲,大道为重”,为了自己的顽固立场和蒋经国“三不”政策,没有作出回应。
  1982年7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在《人民日报》发表致蒋经国的一封信,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祖国统一大业晓以利害,敦促蒋经国和国民党“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公开信在海内外引起炎黄子孙们极大的反响。
  台湾官方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而远居异国他乡的宋美龄以半官方的姿态,于同年8月17日,发表了致廖承志函,作为对廖承志致函蒋经国的复信。回信中,宋美龄回避了廖承志反复强调的祖国统一主题,用大量的篇幅攻击共产党。但通篇看来,宋美龄没有反对国家统一,而只是顽固坚持由国民党来统一中国,这当然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也反映出宋美龄心存旧怨,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
  1984年1月,在北京召开国民党“一大”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会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邓颖超在讲话中建议:“只要大家都以祖国统一作为共同的前提,以诚相见,多商量,多交换意见,问题总是不难得到合情合理的妥善解决的。”她强调祖国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只是短暂的插曲”。她向台湾当局忠告:“孤悬海外,受制于人,这种局面终究是很难长期维持下去的。是非利害,何等分明。孰去孰从,不难立决。”
  宋美龄看到邓颖超的讲话后,于同年2月16日回函邓颖超,对邓讲话中谈到的祖国统一问题,这次宋美龄没有回避,而是明确拒绝。她认为,大陆是因为无力武力解放台湾,才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今日真正之中国乃在台湾”是宋美龄最得意的话题。宋美龄在信中明确提出要中国共产党“信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同年邓颖超80岁生日时,宋美龄从美国托人将一只水晶兔送给邓作为生日礼物。这只水晶兔在邓颖超百年诞辰展览上首次向外界展出。这说明,宋美龄仍然试图保持与共产党重要人物的友谊,为国共和谈、和平统一中国留有一点余地。
  
  试图阻止李登辉担任国民党主席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在党主席人选上,国民党内各派政治势力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李登辉渐渐形成优势,占了上风。对于推举李登辉任国民党代理主席一事,宋美龄虽已年迈,但却不糊涂。身为国民党中评会主席的宋美龄在这个关键时刻,表示了不同意见。
  1月26日下午,宋美龄写信给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示党内对李登辉续任主席有疑虑,建议恢复中常委的集体领导模式,认为依据党章,中央常会无权推举代理主席,希望延至7月召开十三次代表大会时再作决定。
  反对李登辉代理主席,试图把国民党主席和“总统”分开,希望能够在党内有制约李登辉的力量,反映了宋美龄对李登辉能不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担忧,是为了使台湾党政分立、互相牵制,避免出现台湾籍人的“总统”同时兼任国民党主席的局面。
  由于李焕的变卦和宋楚瑜大闹“中常会”,宋美龄的意见没有得到贯彻,李登辉还是顺利登上了国民党代主席的宝座,为他日后大权独揽打下了基础。
  1988年7月,国民党召开十三大,宋美龄发表了著名的“老干新枝”演说,强调国家需要创新却不能忘旧,更不能忘本,国民党更要留意薪火相传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不能忘本”是对李登辉当局的一种要求和告诫。
  1989年底,李登辉有意让郝柏村由掌握军队实权的参谋总长转任国防部长,郝柏村坚持不表态,争议闹到宋美龄面前。宋美龄在听过郝柏村的难处后,面见李登辉,两人用英语交谈多时,其间,李登辉也承认,宋美龄还写有要求李在台湾海峡如有紧急的事,非郝柏村不可的备忘字条。两人会谈后,宋美龄还用英文给李登辉写了两封信,李登辉把信封存在总统档案中,宋美龄对李登辉的影响力与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1989年6月,国民党十三届二中全会召开,身心健康的宋美龄却没有出席,她用“无声的抗议”方式来表示对李登辉上任后种种做法的不满。
  
  “移灵风波”给台湾当局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
  
  1995年,蒋家第二、三代在征得宋美龄同意的情况下,向台湾当局提出了“移灵大陆”的要求,引发了所谓的“移灵风波”。虽然最终拗不过台湾当局出于政治因素的种种压力,但从这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宋美龄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已经开始有明显的变化。在大陆没有任何可能接受“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前提下,同意移灵并表示自己愿意葬回大陆,说明她已经放弃了80年代的顽固立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