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1943年“废约”及其历史回响

作者:金春明




  1943年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期,也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在这一年之初,发生了一件在中国近百年外交史上颇不寻常的事件,就是侵略中国百年、强迫中国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的英国和美国,主动宣布放弃在中国的租界、治外法权和各项特权,并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了新的中英条约和中美条约(以下简称新约)。不过,在后来出版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和文章中,对这件事往往很少涉及,有所涉及的也往往轻轻一笔带过。我虽然知道此事,但过去也并未予重视。1996年我承担了国家社科项目《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看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费正清教授对此事的肯定和赞扬,才引起重视。为此,我翻阅了当年的一些报刊和有关资料,并产生了一些看法,写成此文就教于同行。
  
  “废约”的经过和新约的内容
  
  中英新约和中美新约是1943年1月11日在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和美国首都华盛顿两地分别签署,并由中、英、美三国政府同时向全球公告的。
  关于签约的情况,据中国中央通讯社的报道:中美条约是1943年1月11日上午10时15分,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务院签字的。中方全权代表是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美国全权代表是国务卿赫尔。魏道明致词说:“中美两国俱为太平洋上之民主国,现正为自由而共同作战。今日在华盛顿签订新约,意义极为重大,两大民族间悠久之睦谊,必将因之增加。余代表中华民国签订此约深感荣幸。”同时签字的还有附件。
  中英条约是1月11日下午4时,在重庆外交部新厦签字的。中方全权代表是外交部部长宋子文,英方全权代表是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和印度驻华专员公署一等秘书代理署务黎吉生。中央社报道说:“在条约签字前,外交部条约司王司长化成与英大使馆秘书祁德森互换中英文条约全文毕,继宋部长、薛穆大使、黎吉生秘书互验全权证书。旋入另室……至4时15分签字手续完成。旋互进香滨,握手致贺,状至愉快。”
  关于签约的经过,中央社只有很简单的报道:1942年10月9日下午,“美副国务卿威尔斯与英外相艾登,分别正式通告我驻美大使和驻英代办,英美两国政府决定迅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并表示将于最近期内向中国政府提出草约,以备中国政府之考虑等语。嗣至10月2 4日,我外交部接驻美大使馆来电,报告美方所提中美条约草案。1 0月30日,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亦向我外交部递送中英条约草案。外交部当即遵照中央方针,先后向美英提出修正案,继续谈判。约稿商定后,经由中美英三方决定于昨(11日)签订。”
  新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废除由于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而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按照中英新约的说法:“英王陛下认为1901年9月7日中国政府与他国政府包括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之协定书,实行取消。并同意该决定书及其附件所给予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之一切权利,应予以终止。”(中英条约第三条)具体有哪些呢?主要是:一、“将北平使馆界之行政与管理,连同使馆界一切官有资产与官有义务移交中华民国政府”。不过在使馆界内之土地与房屋,“联合王国政府为公务之目的,有继续使用之权”。二、“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政与管理,应归还中华民国政府”。三、“将天津英租界(包括英方工部局所管全部区域)、广州英租界之行政与管理,应归还中华民国政府”。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北京、上海、厦门、天津、广州等地,当时均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这种“归还”在当时并没有实际意义。尽管如此,条约中还是专门列出一条,就是“英国陛下之人民及公司”,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动产和不动产”的权利,“不得取销作废,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追究”。这还不够,还规定一条,“在抵抗共同敌国之战事停止后至迟六个月内,进行谈判,签订现代广泛之友好通商航海设领条约”。(这种所谓的“现代广泛之友好通商航海设领条约”到底是什么货色?1946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和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就是最好的实证。毛泽东曾称之为“空前的卖国条约”。)
  中美条约的基本内容同中英条约是相同的。不过按照美国的司法程序,签字后还要经过参议院的批准。所以中美条约的全文稍晚才公布。
  
  “废约”的背景
  
  从上述签约的过程看,这次外交行动并非由中国外交部方面主动促成的,而是由美英两国政府先作出决定放弃在华治外法权,通知中国,然后又先提出新约草案才开始谈判的,主导权全在美英。那么,美英两国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外交举措呢?
  首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巨大转变的客观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在第一阶段处于攻势。德国在欧洲一度势不可挡。攻波兰、攻挪威、攻荷兰、攻比利时、攻法国、攻巴尔干,几乎攻无不克。号称世界陆军强国的法兰西共和国,只打六十多天就在首都巴黎被占后,向德国请降。32万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仓惶外逃,被赶出了欧洲大陆。1941年6月2 2日,德军突袭苏联,东线成为欧洲主战场。德军曾一直打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但进攻莫斯科遭到失败。1942年冬,德军全力进攻又被阻于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一度攻城掠地气焰十分嚣张。日海空军偷袭珍珠港使美太平洋舰队遭重大损失。日军进攻马来半岛,英军在远东军司令珀西瓦耳率领下投降。菲律宾的美军不敌日军,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败逃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的荷兰驻军不堪一击,很快宣告投降。一直到1942年6月初的中途岛海战,盟军才开始挫败了日军的攻势气焰。这样,到1942年冬,无论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战争形势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斯大林格勒远在欧洲伏尔加河上,中途岛战役也没有中国一兵一卒参战,但却离不开中国全民抗战的伟岸身影。试想,如果没有中国战场上浴血抗战牵制住日军的百万大军,如果没有中国战场上对日军的大量人财物的消耗,而这百万日军能北攻苏联或转移到太平洋战场,那将是何样的一种局面啊!来之不易的艰难转折,提醒着反法西斯战线的领导人,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其中核心问题是必须尊重各国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主权利。这样才能吸引原为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奴役的国家和人民。
  其次是,中国多年自强奋战应得到的尊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结束了中国自1931年“九一八”孤军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局面,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而且随着西方国家亲身体验了日军的凶猛和残暴,他们逐渐理解和体会到中国长期抗战的艰辛和英勇奋斗精神的可贵。中国军队不仅在中国战场上与百万日军浴血奋战,而且远征印缅,在东南亚战场奋发神威,给盟军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种因素,使原来瞧不起中国的一些人改变了看法,并逐渐滋生了对中国的尊敬和热爱。正是这种由于中华民族自身长期奋斗而形成的上升力,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到此时,已隐约形成中国是同盟阵线中第四大国的趋势。1943年12月开罗会议,蒋介石被邀参加并共同签署开罗宣言,就是这种大趋势的一次集中体现。中国在世界地位的这种变化趋势,使处于同一战线的罗斯福、丘吉尔等美英领导人,不能不考虑如何对待并肩作战的盟友。这应是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根本性事实依据。
  再次是,美英塑造自己外交形象的考虑。
  美英素以民主自由国家的领袖自居,又以捍卫民主、自由、人权,反对法西斯残暴、压迫、独裁为号召参加反德、日、意的战争。1941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发表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向全世界各国保证:“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等等。好话说了一大篇,总要有点相应的举措,才好树立形象,给全世界各国人民以良好的印象。而废除自己在过去强加于现在盟邦身上的不平等条约,应该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而且可以产生宣传效果的举措。何况,这种举措在当时实际上是不需有任何付出的。因为无论北京也好,上海、天津、广州、厦门也好,都是处于日军的占领下,什么英租界、公共租界都早已不存在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