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从卓克基到黑水芦花

作者:石仲泉




  李继宁说:毛泽东等领导人是7月10日到达黑水芦花的。李领着我们去参观芦花会议会址。它位于县城附近的泽盖乡中芦花村,当时是一个小头人的住宅,为木石结构的三层楼房建筑。小楼是硬山式屋顶,抬梁架,横梁置于边墙,通高近9米,面宽近15米,进深13米多。红军领导人住这里时,底层设有电台。中央领导在这里住了十多天,红军滞留的时间比较长。两个方面红军在7月都经过县境,9月到10月,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路线,命令已过草地的四方面军部分部队原路撤回,又经过这里。第二年8月,二、四方面军右路纵队再经这里过草地。这样,红军是三次进出黑水,逗留时间一百五十多天,共约九万人次驻扎和过往。由于逗留时间长,红军在境内开展的活动也较多。
  一是宣传民族政策。在进入黑水前,为疏通民族关系,争取藏族头人和人民群众的协助,借路过境,曾多次派代表与黑水各地头人会谈。红军到达后,执行了《红军对番民十大约法》、《红军必须遵守六条纪律》等布告和命令。县内一些地方还保留有当年红军的石刻标语,如“共产党是为番民解除痛苦的党”、“反对伤害回番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感情”等。
  二是帮助藏胞建立了1个区和6个乡的苏维埃政权,还分别建立有游击队武装组织。
  三是整训练兵,抵御国民党军的偷袭。7月中旬,中央领导还未离开,就有6架国民党飞机到黑水上空侦察红军行动。一架飞机被红军击落,活捉飞行员2人,缴获重机枪两挺。
  四是开展筹粮熬盐活动。红军除在境内驻扎整训耗用约六百万斤粮食外,还带走了约一百一十万斤粮食;熬盐约五千斤;借用宰食各类牲畜三万多头,折合肉食约一百万余斤;借用各类畜油一万多斤;还有一大批牲畜皮张等御寒物资。
  李继宁说:红军在黑水县境最重要的活动,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芦花召开了两次会议,史称“芦花会议”。他领着我们上了二楼,一间约有40平方米的大房子是当时开会的会场。目前由当时房主的孙子仁真(也已年届60了),在这间房陈列一些党史书籍和领导人回忆录,介绍关于芦花会议情况的小型展览。毛主席住在三楼,房间里有一个暗室,有小梯子下去,很狭窄,只能蹲四个人。不点灯,漆黑漆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李继宁说常委会议就是在这里开的。我翻了许多回忆录,没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目前讲芦花会议的党史出版物,说法不完全一样。我以为,第一次为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可能比较准确。这次会议就是讨论“组织问题”。这是由张国焘不满意两河口会议的组织安排引起的。两河口会议后,他先是向李富春表示,非常关心“统一组织问题”,要求“充实总司令部”;以后又由陈昌浩出面提出;至7月10日,他急不可耐,直接致电中央,摆出不解决不北上打松潘的架势。在这种情况下,张闻天与毛泽东反复商量。刘英记述这个情景写道:“毛主席说:‘张国焘是个实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位,一、四方面军很难合成一股绳。’毛主席分析,张国焘想当军委主席,这个职务现在由朱总司令担任,他没法取代。但只当副主席,同恩来、稼祥平起平坐,他不甘心。闻天跟毛主席说:‘我这个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好了。’毛主席说:‘不行。他要抓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真让他坐上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考虑来考虑去,毛主席说:‘让他当总政委吧。’毛主席的意思是尽量考虑他的要求,但军权又不能让他全抓去。同担任总政委的恩来商量,恩来一点也不计较个人地位,觉得这么安排好,表示赞同。”经过这番酝酿后,7月18日,就在这里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张国焘、徐向前赶来参加。徐向前是第一次来参加这样的会,他在来芦花的途中在维谷渡口遇到彭德怀率队来接应。索桥被敌军破坏,两人隔河相望。彼此过去不认识,但估计对方是。河流甚急,水声很大,双方说话听不清。徐向前急中生智,掏出笔记本,撕下张纸,写上字:彭军团长,我是徐向前,感谢前来迎接。然后将纸捆在石头上扔过河去,这才接上头。在18日的会上,决定军委设总司令,仍由朱德担任;总政治委员由张国焘担任。军委常委过去4人,现增为5人,增加陈昌浩,工作主要由张国焘负责。周恩来调中央常委工作,在张国焘尚未熟悉前,由周恩来暂帮助。同时成立前敌总指挥部,由徐向前、陈昌浩任指挥和政委,博古为总政治部主任。为表彰四方面军,毛泽东还代表中华苏维埃政府,授予徐向前一枚五星金质奖章。
  第二次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四方面军的工作。这也是由张国焘提出的。此前,以中共川陕省委名义致电中央,要求对四方面军的工作明确表态。这次会议于21至22日开了两天。第一天的会,由四方面军领导全面报告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的斗争情况。首先,张国焘汇报了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进行第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以及撤出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经过。他说:四方面军总的战略战术一般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缺点和错误。他承认由于对敌情的判断错误,以及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的失误,造成部队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伤亡较大。由于在平汉路两侧挡不住敌人的进攻,为保存兵力,只能退出鄂豫皖根据地。但是,部队未伤元气,到通南巴建立川陕根据地又有新的发展。接着,徐向前讲了四方面军部队的情况,指战员打仗很勇敢,但军事理论训练少,战略战术弱。陈昌浩讲了四方面军政治工作的情况,介绍大批提拔工人干部,使红军得到发展的经验。第二天,讨论四方面军的工作,其他同志发言,都一致肯定四方面军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大家也指出了领导工作中的某些错误。
  芦花会议对四方面军的工作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全面评价,一、四两方面军领导人坦诚地交流看法,这对于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促进两个方面军的团结,统一领导和指挥,积极执行中央北上路线,都是有益的。但是,张国焘的欲壑难填,野心还在膨胀,得了陇又望蜀了。
  历史已过去了近七十年,对有些问题的认识经过历史沉淀后会比过去更客观些。关于红四方面军撤出通南巴即川陕根据地,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作过反思。他说: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并着重讲了三点。一是优势敌人的联合压迫。蒋介石以二百个团兵力实行“川陕会剿”,四方面军背腹受敌,舍弃根据地,实行转移,在战略指导原则上是应当允许的。问题在于没有坚持向甘南发展,这是失策。二是川陕根据地后期民穷财尽,要粮没粮,要衣没衣,要兵员补充没兵员补充。在两年多打了16个月的大仗,造成各方面巨大的消耗。再加上张国焘推行鄂豫皖时期的那套“左”的政策,使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耗尽。红军只有转移,以图生存和发展。三是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需要。四方面军一直将此作为全军的战略行动方针坚定不移。如果不是为此,四方面军就直接出西北方向,另作他图了。能够实现一、四方面军的会合,正说明四方面军坚持了策应中央的正确方针。我以为,徐帅的这个分析比较合情合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