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台湾国民党档案中的一组重要史料
作者:梁尚贤
2002年1月我在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馆查阅档案期间,无意中发现了1925年周恩来及与其相关的几件函稿,对弄清楚他何时出任东江各地党务组织主任和何时不再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很有帮助。现介绍如下。
(一)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925年“2月底”,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东江各地党务组织主任。这段任命时间的记述,是不准确的。党史馆保存有一份中央执行委员会致周恩来函稿,提供了任命的准确时间。全文如下:
迳启者:连日迭接东江捷电,藉悉党军奋勇杀敌,所向披靡,良堪佩慰。查克复各区域亟应组织党部,以期扩充而资联络。兹派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东江各地党务组织主任,军官学校各团营连排之党代表为组织员,在我军克复各地依照本党第一次全国代表议决总章,从区分部着手组织。该各团营连排之各党代表,由组织主任分别函派为组织员,仍将派出该组织员等姓名及组织情形随时具报备考。除函请蒋校长查照,及通函各军总司令转饬前方各部队长官,对于各组织员及所组织各级党部妥为保护外,相应函请查照办理。此致
东江党务组织主任
周恩来同志
中央执行委员会
该函为毛笔原稿,由中央秘书处文书科张敷文主稿,另有中央常务委员廖仲恺亲笔签字,并盖一长方印章,上刻“常务委员因公离会仅得一员签名合併声明”。值得注意的是,该函的发文签上有“二月十八日缮发”、“职字第二四号”、“速件已发”等字,故可判定任命周恩来为东江各地党务组织主任的确切日期,为1925年2月18日。
周恩来接任后,迅即派出组织员分赴各地开展工作。据2月27日黄埔军校学生王伯苍、温耀致廖仲恺函中说:“伯苍等奉组织东江党部主任周恩来先生命来平山组织党部,已于本月廿四日到此。”并说此地为惠阳县属第六区,欲定名为惠阳县第六区区党部筹备处。这时距周恩来受命才六天,组织员即到达基层,可见党部组织工作进行之速。
(二)
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前,周恩来即担任黄埔军校(全称“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至于周恩来何时不再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史学界尚无明确的说法。据1925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九十四次会议纪录,载有“廖党代表提议:请派汪兆铭为党立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案”、“党代表廖仲恺请以周恩来为党军第一师党代表,包惠僧为党军第一师第三团党代表案”、“党立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请委邵仲辉为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秘书长案”,三项提案均获会议通过。另据7月23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九十八次会议纪录,载有“各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呈:请委任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秘书长邵仲辉兼任该校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未视事之前,由副主任代理案”,并经会议照准。
行将卸任的周恩来,为此于7月28日致函中央秘书处,全文如下:
迳启者:党立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之委任,为不发委任状。务祈致一公函与学校,正式通知此项决议,以便正副主任得以就职任事,至要至盼。此致
秘书处诸同志大鉴
周恩来(印)
中华民国十四年七月廿八日
该函为毛笔原稿,签字处盖有印章,上刻“周恩来印”四字。按照当时的党政军领导人的信函,一般都会在签字处冠以职衔。这时,周恩来的签字已不再冠以政治部主任的称谓。
就在周恩来发函的同一天,中央秘书处也致函蒋中正、廖仲恺,全文如下:
迳启者:案查本会第九十四次会议,廖党代表仲恺提派汪兆铭为党立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案,决议通过;又第九十八次会议廖党代表请委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秘书长邵仲辉兼任该校政治部副主任,在政治部主任未视事以前由副主任代理案,亦经照准。除分别函知外,相应函请执事等查照,希迳催汪主任、邵副主任早日到校视事为盼。此致
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
驻校党代表廖
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
该函为毛笔原稿,上有“七月廿八日缮发”、“教字第八二号”、“速件即发”等字,包惠僧主稿,文后盖有常务委员“廖仲恺印”和常务委员邹鲁亲笔签字。
可知,汪精卫被任命之日,即周恩来不再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时。周恩来随后改任党军第一师党代表。
廖仲恺密电胡汉民
1924年4月24日廖仲恺致胡汉民的密电稿,为各种廖仲恺文集所未收录。为便于解读,先将有关背景介绍如下。
1924年1月国民党改组后,随着新局面的展开,党政军各方面工作十分繁重。但国民党的许多重要干部这时却不在广州。如尚未就职的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因与滇军总司令杨希闵矛盾日深,于1923年11月离粤后,即滞留上海,以致粤军军务长期无人主持。负责筹备黄埔军校的蒋介石,则以“环境恶劣”为由,于2月21日辞去黄埔军校筹委会委员长之职,跑回奉化老家去了。从2月起,胡汉民、汪精卫受命在上海执行部主持工作。孙中山深感身边缺乏能倚为臂助的人。
3月9日,孙中山特令许崇智,克日就粤军总司令职,即将该总司令部驻防肇庆。18日,孙中山电令许崇智、蒋介石谓:“省中东路部队无人主持,望兄等速回维持大局。”(“东路部队”即许崇智原任东路讨贼军总司令所率之粤军)4月3日,廖仲恺致电蒋介石促其回粤谓:“先生近多感触,亲信者不宜离去也。”(“先生”即孙中山)刚由沪回粤的戴季陶,8日致电胡汉民谓:“本日谒先生,请汝为、介石兄即来。”(许崇智,字汝为)在孙、廖等人一再催促下,20日许、蒋二人回到广州。26日,蒋即去黄埔军校视事。
3月15日,孙中山致电胡汉民谓:“组安因军事不便久代秘书长,仲恺专理党事不能分心。须兄甚急,请偕介石同来。”(谭延闿,字组安。1月29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为大本营秘书长,在廖未到任前,着由谭延闿代理。)4月27日,孙中山再电胡汉民,命其“即日来粤,赞襄大计”。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廖仲恺给胡汉民发去一封密电,谈及两个问题,一是催促胡汉民回粤,二是有关经费的分配使用。全文如下:
上海执行部密
展兄鉴:汝为、哲生昨电收否?介、汝均需兄归始就事,盖因必要而然。先生切望如桂林办法,请即定归期电告。刻由广行电兄沪洋九千元,内给沪大学、新建设各一千元,毛泽东转湖南夏曦五百元,余为执行部及所属各省部费。另电果夫五千元为军校採办费,请併收转。恺。敬。转精卫兄函悉。京事当照办,议定即汇款,俾即办周刊,但款应迳汇何人收复?恺。
廖仲恺密电中所言“汝为、哲生昨电”(孙科,字哲生),内容不详。又言“介、汝均需兄归始就事”,是指许、蒋二人需胡汉民回粤始肯就职粤军总司令和参谋长。此事要从蒋介石辞职后说起。2月25日,孙中山派邓演达到奉化劝蒋回粤。蒋即以“促展、汝回”(胡汉民,字展堂)为其返粤复职的条件之一。3月2日,蒋在致孙中山书中,一面表示“决于日内起程”回粤,一面请孙“信任展堂”,“令追随左右,以资辅翼之助”。因胡“谙熟本党之历史”,擅于“应付各方,维持内部”。蒋说若以他为粤军参谋长,一旦遭到“谗毁交迫”,亦可赖胡“疏通调解于其间”,他才能“久安于位”。也就是说,如不调胡汉民回粤,蒋回粤也难以任职。有消息说,许之返粤,是以蒋任粤军参谋长为条件,蒋亦允为担任。但二人联袂抵省后,却迟迟不见就职。孙中山以“粤军部队亟应切实改编整顿”,特令许崇智“迅速就职”。这时社会上正轰传许之就职,“须待胡展堂回粤方始实行”。证之廖仲恺的密电,可知此说并非空穴来风。5月8日,孙中山又电胡汉民谓:“惟事繁,非兄来助不可。请即返,并电船期。”胡复电称:“庚电敬悉,有船即归。”18日晨,胡汉民抵省,即往大本营谒孙中山。胡汉民既已回来,许、蒋二人推迟就职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于是22日许崇智正式就职粤军总司令,6月19日蒋介石亦就职粤军参谋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