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胡志明遗体保存始末
作者:李家忠
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将胡志明的遗体安全、顺利地转移到K84。根据苏联专家的要求,转移时要将一个水杯放在车上,让水面距杯口3厘米,行车时水不得溅出杯外;车上要确保无菌;温度和湿度要与75A 相同;途中转运的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要做到这些,对于科技水平十分落后、又处于战争环境、道路遭到严重破坏的越南来说的确很难。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保证措施。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定做一个分成三截的大木箱,将水晶棺置于中间一截,四周放满填充物,防止水晶棺滑动;在两端的两截放上冰块,保证要求的温度和湿度。木箱下面装有弹簧,减少途中的颠簸。
从75A到K84的路途约七十公里。为保证遗体转移的顺利进行,事先对每一路段都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察看,遇有坑洼不平的地段,就立即填平;对遭严重破坏的路段,要在运送遗体的车辆经过前30分钟进行突击修补。为此,运送遗体只能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以防引起外界的猜测。
1969年12月23日晚23时,运送胡志明遗体的车辆启动,政治局全体成员到场为遗体送行。24日凌晨4时,车辆安全抵达K84。从此,胡志明的遗体在这里停放了大约一年。
1970年11月21日,美国飞机对距离K84 20公里的一个监狱看守所进行了突然袭击,企图营救被关押在那里的被俘美国空军飞行员。由于这些战俘早已被转移到其它地方,空袭一无所获。但这一事件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美国飞机会不会再对这个地区进行突然袭击?K84 能否确保胡志明遗体的绝对安全?经过反复权衡,政治局决定仍将胡志明的遗体运回75A。
1971年8月,红河水猛涨,首都河内面临淹没的危险。政治局又决定再次将胡志明的遗体转移到K84。为防止美国飞机突袭,越军总参谋部加强了对K84的防守力量,增派了一个步兵连、3门高射炮和3辆坦克。但K 84 仍不是令人完全放心的地方,如美国飞机进一步扩大轰炸范围,K84很可能成为空袭的目标,而且K 84 恰好位于从泰国乌塔保空军基地起飞的美国飞机轰炸越南北方时必经之地,即使未发现K84 这个目标,但美国飞机在返程中仍极有可能将剩余的炸弹随意丢泻在这里,对K84构成难以预测的威胁。这就有必要再寻找一个更为安全的地方。经过一番考察、准备和施工,在距K84 15公里、距公路200米的一座石山山洞里,又建成了一座基地,取名H21。1972年12月15日,胡志明的遗体被转移H 21。
1973年初,越美双方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谈判达成协议。美国承诺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从越南南方撤出全部美军。在新的形势下,1973年2月8日,胡志明的遗体被迁回75A。
这样,从1969年9月胡志明逝世,为保存他的遗体先后兴建了4个基地,对遗体进行了5次转移。在苏联专家的尽心帮助下,遗体自始至终保存完好,越南专家也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修建胡志明陵墓
胡志明的遗体迁回75A,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修建胡志明陵墓,供国内群众和国外友人前来瞻仰遗容。
早在1970年8月14日,越南政府就已决定组成修建胡志明主席陵墓筹备小组,由杜梅副总理负责。1971年2月9日,越南政府副总理黎清毅和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诺维科夫在莫斯科签定了专门协议。协议规定,苏联将帮助越南设计、修建胡志明陵墓并进行内部装修和调试。工程由莫斯科建筑总公司负责设计。越南方面负责安排施工队伍,选择施工地点和解决房屋搬迁。1971年11月3日,胡志明陵墓修建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人有副总理杜梅、建设部长裴光造、副总参谋长冯世才。苏方选派著名设计师萨科维奇·加伦为建筑师长、梅特维迪耶夫为总工程师。修建工作从1969年底着手准备。
当时越南党中央政治局的意愿是抓紧时间,争取在1971年内可以接待人民群众前往瞻仰胡志明主席遗容。但由于多方面因素,仅完成设计方案就用了两年时间。筹备小组经请示政治局同意,将原定计划作了调整,改为在1972年8月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当年9月2日开工。但1972年10月美国出动B52 飞机对整个越南北方进行狂轰滥炸,修建工作被迫暂停。直到巴黎协定签字,修建陵墓工作才得以继续。范文同总理决定工程于1973年9月2日开工,1975年9月2日落成。实际竣工时间是1975年8月29日。
胡志明陵墓主体建筑高21.5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抵御重磅炸弹的轰炸和里氏7级地震的破坏。陵墓外层用苏联提供的青灰色花岗岩贴面,看去庄严、肃穆。顶端的“胡志明主席”五个大字是用采自越南北部高平省的褐色石料镶砌而成。正门前厅的墙上有用烫金字镶嵌的一句胡志明的名言:“没有什么比独立自由更可贵。”缓步走过33级阶梯,便可进入瞻仰大厅。安放胡志明遗体的水晶棺位于大厅中央,面对胡志明头部的墙上有用9000块红色玉石镶成的越南国旗和越共党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放胡志明遗体的钢床。床面上雕刻有莲花花纹,床的三面装有由苏联宇航部门特制的镜子。水晶棺内装有20种不同的灯具和其它设备,可以自动调节灯的亮度和棺内湿度。钢床放在一个坚固的基座上,可以自动升降,体现了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1975年7月18日,胡志明的遗体被迁入陵墓。8月29日在巴亭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陵墓落成典礼。为确保陵墓的安全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年12月28日越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保卫胡志明陵墓司令部。
人们走进瞻仰大厅,只见胡志明安卧在水晶棺内,身穿淡黄色咔叽布中山装,双手垂放在腹前,一双用橡胶轮胎制作的凉鞋——抗战鞋放在脚旁。在柔和灯光的照射下,胡志明面色红润,仪态安详,银须清晰可见,仿佛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之后,正在安睡。
胡志明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越南人民的衷心爱戴,成为8000万越南人民的精神支柱。30年来,已有五千多万国内群众和国际友人前往瞻仰过胡志明的遗容。人们自然也不会忘记几十年来为保存胡志明遗体而辛勤工作和默默奉献的越南和苏联技术专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