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探访丁汝昌身世之谜
作者:戚其章
听了老人们的谈话,明白了两件事:第一,丁汝昌做官后,是为避讳地名而阖家搬到巢县汪郎中村,这就是他的故居和后裔都在巢县的缘故。第二,丁汝昌最初投的是太平军。这一发现很重要,可以使我们真正了解丁汝昌的出身,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弄清丁汝昌生平的线索。这时,我突然觉得,如果能找到一部丁氏家谱的话,许多问题可能就会全部迎刃而解了。但是,据大队干部说,村里原先倒是有好多部家谱,“扫四旧”时都烧了,现在一部也找不到了。
我带着惋惜的心情告别,又回到石头,在街旁等待过路的长途汽车,准备在天黑前赶回庐江县。当时是下午四点多钟,太阳已经偏西,突然有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跑到跟前来,问:“是来调查丁汝昌的吧?”我做了肯定的表示,他说:“我知道哪里有家谱,在三大队,丁昌柏家里就有。”我看了一下天色,又觉得人生地不熟,不禁犹豫起来。他明白了我的心思,又说:“我送你去,稍等一下,我去借车。”过了片刻,他开了一辆中型载重汽车过来,让我坐进驾驶室右边的位子上。在路上,他对我说,他叫丁发展,是石头公社的农机管理员,家在丁坎大队,回家听说来人调查丁汝昌,还打听家谱的事,所以赶过来。又讲起丁昌柏保护家谱的经过:“‘扫四旧’时,他女儿是红卫兵,抱起家谱要投进火里烧,被他打了一巴掌,夺了过来,才保存到现在。”
我们到三大队时,天已经黑了下来。丁昌柏,四十多岁的年纪,十分热情,立即抱来了整套的家谱,并点亮了罩子煤油灯。一看,厚厚的十大册,木刻版,民国十一年刊印,题签为《丁氏宗谱》。我一页一页、一册一册地翻阅,直翻到第10册,眼睛为之一亮,真的有不少关于丁汝昌家世及生平的资料。赶紧掏出笔记本,一字一字地抄录着,直到晚上9点钟抄完。虽然有大半天没吃饭,腹中也没有饥饿的感觉。好客的主人事先并未提及,就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馄饨和荷包蛋,真是令人感动!
在回程的路上,由于天太黑,汽车开进泥塘里,怎么也出不来。丁发展人熟,到附近村里找来十几名社员,才把车推上路。回到石头时,已到半夜,镇上惟一的旅社也关了门。于是,他把我领进公社的一间宿舍,对我说:“这是我的床,今夜你就住在这里,我回村去住,反正不太远,只是明天早晨来不及送你了。”随后又去拿来热水瓶和脚盆,并嘱咐我早点休息。我望着这位热情周到的年轻人,真不知怎么感谢才好。躺下来后,想到多亏丁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意外收获,仍然兴奋不已,久久不能入睡。
疑问有了答案
这次南下调查,总算取得了比较圆满的结果。根据所搜集到的口碑资料,再结合《丁氏家谱》及其他文献记载,也就不难将丁汝昌的出身和早年经历理出一条线索来,并且可以对诸多疑问一一作出明确的回答了。例如:
关于生年
口碑说丁汝昌当兵,应该在太平军攻占庐江时。光绪《庐江县志》卷5《兵事》载咸丰三年十二月事:“是月,知县徐肱往乡募勇,并征练御敌,贼寻至金牛,有奸人某通贼,往献贡,允为内应,贼乘虚袭之。庚寅,城陷”。庚寅为咸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这年丁汝昌为18虚岁,则其生年当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这一推算正与《丁氏宗谱》所记相符:
丁先达,赏穿黄马褂,赏戴双眼花翎,西林巴鲁图,正一品,封典北洋海军提督。讳汝昌,字禹廷,生于道光十六年丙申十月初十日巳时。
弄清楚丁汝昌的生年和生日,便知道他死时不仅已过了59岁生日,而且还过了乙未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春节。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就是60岁了,所以池仲祐《丁军门禹廷事略》说他“死时年六十”是正确的。
关于投太平军
丁汝昌18岁当兵,投的是太平军,而不是投清军。陈诗《丁汝昌传》记述其投太平军的经过:
咸丰荒旱,父母亦逝。太平军过庐邑,掠人入伍,汝昌被掠,从至皖城。与同馆者,则桐城程忠烈学启也,倾怀效能,意气相得。无何,湘乡曾忠襄国荃围皖城,学启偕汝昌率三百人逾城出降。忠襄犹疑虑,每战令居前,屡获捷,既克皖,学启授参将,领开字营。汝昌哨官,亦授千总。
根据这段记载,太平军于咸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1854年1月18日)攻陷庐江县后,丁汝昌便参加了。文中称“汝昌被掠”,与口碑不符,应是掩饰之词。起初,丁汝昌与程学启随太平军作战。后隶于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守安庆。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率湘军围攻安庆。又据《江表忠略·程学启列传》,程学启偕丁汝昌“率三百人逾城出降”,是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61年3月29日)事。于此可知,丁汝昌在太平军干了七年多,因随程学启降清,被编入湘军,隶程学启的开字营,为哨官。
关于改隶淮军
丁汝昌被编入淮军是一年以后的事。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淮军,并拨湘军程学启开字二营以助之,丁汝昌遂改隶淮军。陈诗《丁汝昌传》称:
旋从江苏臬司合肥李文忠公鸿章征吴。同治元年壬戌,乘轮船至沪。汝昌佐学启于泗泾、新泾、四江口之役,每战辄先登。合肥刘壮肃铭传领铭字营,同战四江口,见其骁勇,异之,乞之帐下。率亲兵百人,屡立战功,旋领马队营。甲子平吴,洊濯副将。
丁汝昌由湘军改隶淮军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春,随即开赴上海与太平军作战。是年秋,四江口之役后,丁汝昌始调至刘铭传铭字营,仍充哨官,统步队百人。后又领马队营。到同治三年(1864年),统马队3营,擢副将。可知丁汝昌入刘铭传铭字营以前,曾有过一段复杂曲折的经历。盖后来李鸿章创建北洋海军,而统领人选难觅,见丁汝昌“才略武勇”,思“倚为横海楼船之选”,便奏报其“曾在长江水师管带炮船”,一则可掩盖丁在太平军的这段不便公开的历史,一则可为之造这样一段水师经历,以争取朝廷的批准。《清史稿·丁汝昌传》从之,因谓“初隶长江水师”,是不能视为信史的。
关于迁家于巢县汪郎中村 “甲子平吴,洊濯副将”一语,值得注意。“甲子”,指咸丰三年(1864年);“平吴”,指太平天国失败。据知,太平天国天京陷落,时在是年六月十六日(7月19日)。丁汝昌也以“平吴”之功,晋官副将。正在这时,他遇到了从太平天国女营散出来的一个女孩,姓魏,时年15岁,湖北钟祥县人。他一见魏女,非常喜欢,娶之,成为继配夫人,人称魏夫人。调查时有老人说:“魏夫人当过太平军女兵,有武艺,常见她舞剑。”洵不虚也。为安置新人,又相信了算命人“钉(丁)不在炉(庐)”的话,于是丁汝昌决定在巢县西南乡汪郎中村建宅。任继棠《姻兄少廷家传》称:“先世居庐江,甲子岁随军门,从父禹廷卜宅巢南。”少廷名代龄,为丁汝昌原配钱夫人所生,时方3岁,由魏夫人抚育,视如己出,“不知其为异母也”。由此可知,丁汝昌是在1864年从庐江丁家坎迁至巢南,这就是为什么其故居在汪郎中村的原因。
关于由陆军转为海军
此事还需要从丁汝昌与刘铭传之间的恩怨说起。刘铭传对丁汝昌本有知遇之恩,后结怨甚深,已是10年以后的事情。太平天国失败后,丁汝昌统马队三营随刘铭传参加镇压捻军诸役,起初两个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同治七年五月(1868年6月),丁汝昌升总兵,加提督衔,赏协勇巴图鲁汉字勇号。同年十月(11月),又授直隶天津镇总兵,赏换西林巴图鲁满字勇号。刘丁交恶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陈诗《丁汝昌传》载:
时议裁兵节饷,刘欲裁马队三营,置汝昌于闲散。汝昌时别屯,陈书抗议。刘怒其梗,命将召至而戳之。有相告者,汝昌即率亲信十二人乘马驰归里。
魏应涛《诰授一品夫人魏夫人事略》又称:
同治甲戌,军门以事罣误,罢兵归里,居常愀然,夫人宽之曰:“有薄田数亩,足治饔飧……建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后朝命果起,军门视师北洋。
到光绪三年(1877年),丁汝昌已家居三年,又去天津向李鸿章乞一差使。李曰:“省三(刘铭传)与尔有隙,我若用尔,则与省三龃龉矣,尔宜与之分道扬镳。吾今欲立海军,乏人统率,尔如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当以此任相属。”因留丁汝昌于北洋差遣。光绪五年十月(1879年11月),从英国购买的镇东等四艘炮船来华,李鸿章奏准丁汝昌督操炮船。光绪七年(1881年),丁汝昌奉派赴英国接带新购超勇、扬威两艘快船回国,于是年九月二十六日(11月17日)驶抵大沽。十月十一日(12月2日),又奏准委以统领北洋水师重任。此丁汝昌以陆将转统海军之经过也。
这次安徽调查已经过去了26年,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这可能是因为此行回答了积存在心中的许多疑问,特别是解开了丁汝昌的身世之谜,所以印象特别深刻的缘故。由此体会到,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不但要详细占有文献资料,也要开展调查工作,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做起码有四个作用:一、可以丰富研究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掌握历史的具体性。二、容易发现散落各处的有价值的文字记载;三、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漏;四、有助于订正文献记载之舛误。通过调查实践,我才可能有此体会,真正尝到了开门走出去调查研究的甜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