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抗战中的爱国画家

作者:吴继金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儿女都行动起来了,参加和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美术界也不例外,爱国画家并没有囿于艺术的象牙之塔,“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投身于抗战之中,用不同的方式宣传和支持抗战。
  
  把艺术献给人民的徐悲鸿
  
  著名画家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一位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爱国画家,徐悲鸿积极主张抗战,反对妥胁投降;在他的各种体裁、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大都以“托兴”、“自况”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他那“悲天悯人”的激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6年,广西、广东爆发了要求抗日的“两广事变”,陈济棠、李宗仁以抗日为名,向全国发出通电,讨伐蒋介石。不知国民党内幕的徐悲鸿此时正在桂林,对此十分赞同。他在报上揶揄蒋介石说:“何谓蒋先生的礼义廉耻?礼者,来而不往非礼也,日本既来,奉送东三省;义者,不抗日;廉者,捐‘廉’(上海方言‘廉’、‘钱’同音)买飞机平西南;耻者,阿拉(上海方言‘我’)不抗日,你抗日,你就是可耻。”徐悲鸿冒着危险这样做,反映了他的鲜明态度:谁抗日,他就支持谁,谁不抗日他就反对谁。
  徐悲鸿“相信只有人民能够拯救祖国于危亡,而艺术该是人民事业的一部分。他决意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人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做出贡献”。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中国前夕,一些国民党的官僚准备投降,民族危机迫在眉睫,徐悲鸿历尽千辛万苦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和《奚我后》。“有人问徐悲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有这样大的毅力画完这样大的创作?他回答:主要是田横高风亮节的精神激动着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怒了他,中国人的自尊心促使着他,艺术家的诚心鼓励着他,所以他才能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画完这样的大幅作品。”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画一只昂扬激奋的大雄鸡,兀立在竹丛斜石上引颈高啼,构图新颖,笔势刚健,意境雄浑之中略带沉郁,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寄托了作者对新理想环境的渴望追求,不愧为传世名作。冯法祀在《我的老师徐悲鸿》一文中说:“周总理在一次出国画展的预展中,没有看到徐悲鸿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便问道:‘为什么没有那幅画?那是一幅反映时代脉搏的画,它很能代表当时重庆的政治气氛。’周总理在看徐悲鸿遗作展览时,曾感慨地说:‘悲鸿的画是和政治紧密相连的。’”
  巨幅国画《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抗战最为艰苦的1940年创作的。画中的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壮健,挥锄掘石,表现了坚卓的精神和坚强无比的力量。在构图上疏密相间,跌宕起伏,多样统一,强弱对比,重点突出。画面中把那些壮汉画得顶天立地,动势富有变化,表现出一种节奏和动律的形式美。这幅画思想性也很鲜明,其主旨在于激励民众的斗志,不屈不挠,团结奋战,争取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徐悲鸿在抗战期间还画了不少雄狮、老虎、奔马,特别是他作于1942年的《会师东京》,画面七头狮子巍然雄峙于乱云飞渡,迷蒙苍莽的群山峰顶上,以愤怒的目光注视着东方,并呈现出一跃而起,奔向前方的强烈动势,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威震山岳,以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我们民族在战斗中觉醒,将与敌寇决一死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评论家认为徐悲鸿在抗战时所作的动物画,最能够传达其内心的惊涛拍岸般的悲愤激情,表达他在“那种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内心涌动着的不畏艰险、不惧拼搏、自强不息、追求和平幸福的审美渴望”。
  1938年底到1942年5月,徐悲鸿在南洋各地举办了数次筹赈画展,他把全部卖得的画款都捐献祖国以救济难民。吴作人在《徐悲鸿先生生平》一文中记载:“正在1938年,著名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邀请他去印度,十月里他携带了大批作品离开重庆,一路在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等地开筹赈展览会,南洋各地热爱祖国的侨胞,对徐先生筹赈画展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1939年到1942年之间,徐先生将历次筹赈画展所得都全部捐献,总额将近十万美金。” “这个对祖国满怀赤诚的艺术家,不仅自己分文未取,而且连路费都是自己负担的”。
  
  以笔代枪的丰子恺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以强烈的民族感情和高度的政治热情,用各种艺术形式,全力投入抗战宣传工作。正如他自己当时所说:“我虽未真的投笔从戎,但我相信,以笔代枪,凭我五寸不烂之笔,努力从事文画宣传,可使民众加深对暴寇之痛恨,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抗战必能胜利。”
  丰子恺曾说:“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因为它的宣传力顶锐利。……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可以说:‘百篇文章不及一幅漫画。’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一起冲锋!”
  《漫文漫画》是一本号召人民起来抗战的抗日读物,图文并茂,风格独特。这是丰子恺从报纸、杂志上收集许多幅抗日漫画,从中选出50幅并附上说明,其中35篇为自己所写,如《孙中山先生伟大》、《我悔不该早点站起来》、《传单是炸弹的种子》、《全面抗战》、《焦土抗战的烈士》等,表现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蔑视和抗战到底的决心。他在序言中写道:“抗战是为人道而战,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我们是以杀止杀,以仁克暴……”
  《大树画集》是丰子恺到广西宜山后,将其在抗战以来的漫画收集起来编辑的。该书以抗战为主题,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歌颂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敌斗争。其中《轰炸——嘉兴所见》画的是一位正在喂奶的母亲,不幸被炸弹削去头颅,而婴儿仍在母亲怀里吃奶,其惨状不忍目睹。《轰炸——武昌所见》画面上是两个抱头奔逃的男子和一个已被炮弹击中躺倒在地的妇女。作者把轰炸之中的惨状浓缩在画幅之中,使人看了感到深深的震撼。作者对逃难途中的所见所闻也作了如实的描写,如《青天白日下》、《胜境在望》就是此类题材,前者画的是一家四口人途中休息的情景,后者是一家三口人在山间小道上徒步而行。画集还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和对前方战士的爱戴之情。如《马上》一画,只见有两人骑在马上,仰视天空,庆祝空军杀敌而归。《箪食壶浆》中,老百姓手提酒壶慰问杀敌而归的战士。这本画册,无疑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编排,第一幅《大树》和第19幅《生机》遥相呼应,暗示中华民族摧不垮的民族精神。第20幅《炮弹作花瓶》则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其余各幅也都惨而不悲,显示出一股神圣正义的抗战激情。
  丰子恺多才多艺,不仅画画得好,而且在音乐、文学等方面也才艺过人。除了利用美术形式宣传抗战外,丰子恺也非常重视音乐在鼓动民众起来抗战的重要作用。他说:“音乐是艺术中最活跃、最动人、最富于‘感染力’的一种。”音乐的宣传力“普及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在武汉期间,丰子恺与萧而化合作,创作了“深沉雄壮,威而不猛”的歌曲《我们四百兆人》,刊登在《文艺阵地》创刊号上。其歌词唱道:
  我们四百兆人,中华民,仁义礼智润心。
  我们四百兆人,互相亲,团结强于长城。
  以此图功,何功不成!民族可复兴。
  以此制敌,何敌不崩!哪怕小东邻!
   我们四百兆人,齐出阵,打倒那小日本!
   我们四百兆人,睡狮醒,一怒而天下平。
  
  歌颂抗战的唐一禾
  
  唐一禾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曾在北平美专、武昌艺专学习,1930年赴法国留学,1934年回国后在武昌艺专(今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兼西洋画系主任。1944年3月,在由江津赴重庆途中,因所乘轮船触礁沉没而不幸遇难,年仅39年。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