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感悟“太行精神”

作者:王元平




  二十五集电视剧《八路军》在央视一套播出了,作为军旅戏剧作家、该剧编剧之一,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共同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我感到非常荣幸。应该说这是我此生想做,而终于做成的一件事情。作为编剧之一,我应该感谢总编剧王朝柱老师和我的学友、合作者孟冰,是他们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使我在创作中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有关八路军的抗战史,过去曾接触过一些,但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只是泛泛而过,更多的还停留在一些数字的统计和艺术作品的层面上。小时候看过许多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小说、连环画,第一个感觉是日本鬼子可恨;第二个感觉是敌人并不可怕;第三个感觉是侵略者不堪一击。接下来想到的是,这么愚蠢无能的敌人都能打进中国来,可见当时的中国已经软弱可欺到何等的地步。
  然而,真正系统地阅读和研究了这段历史,才发现日本侵略者并非愚蠢无能,而中国也决不是软弱可欺到无力反抗的地步。八年抗战,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虽损兵折将,丢失大片国土,但也取得了不少鼓舞人心的战绩(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斗、长沙保卫战等),歼灭大量的日军,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巨大的牺牲,做出积极的贡献。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一切抗日的队伍,在武器装备和生存条件都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在敌后建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大量牵制和杀伤日本侵略军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常常接触到几组数字,其中一组数字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一切抗日的队伍,在八年抗战中抗击了日本侵略军的百分之六十,伪军的百分之九十五。我当时看到这组数字后产生的第一感觉是不可信。试想,1937年8月下旬,八路军的三个师过黄河进入山西的部队不足四万人,加上当时新四军的人数也不过六万余人,怎么就能抗击侵华日军的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九十五的伪军呢?但是,随着研究与创作的深入,我逐渐明白了这组数字的道理何在,明白了在广大的敌人后方,八路军是如何被称为战斗队、宣传队、垦荒队和工作队的,明白了这支过黄河时不足四万人的队伍,如何会在八年里发展壮大成为一支80万人的正规军。明白了毛泽东曾经讲过的那句话: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近二分之一国土的时候,在中国的一半国土变成敌人后方的时候,八路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下,在敌人后方广泛地做“眼”,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冀中、山东等许多抗日根据地,以山地游击战和平原游击战为主要的作战方针,最广泛地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与敌人的“治安强化”和“囚笼政策”作坚决的斗争,狠狠打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粉碎了敌人对各根据地数以千计的“扫荡”和“清剿”,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迫使日本侵略军不得不将大部分兵力用于稳定后方的作战,从而大大减轻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上的压力,迟缓或终止了日军的进攻。
  然而,我们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持久战,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八路军建立的敌后根据地,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根据地的建设,更不会有八路军的发展壮大。因此,我们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国各党各派各阶层、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战的伟大胜利。
  在创作初期,中央领导曾亲切关注这部电视剧的创作,明确指示要弘扬八路军八年浴血抗战的“太行精神”。什么是“太行精神”?我们将如何完成中央领导的指示,在剧中突出“太行精神”?这是一个重大的主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记得我曾在一部戏里表述过这样的感慨:解读历史易,解读精神不易。历史是容易被解读的,尤其是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在占有大量历史史料和掌握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解读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历史是人的行为的历史,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认知,我们会得到历史的真相,这是最基本的解读历史的方法和原则。但是,人是有其精神的,并不是说人的行为本身都可以直接的表现人的精神,而且,人的行为经常是以人的精神的反向出现。更深一层,作为行为者的人来说,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精神所在。这是我在解读八路军的“太行精神”时所思考的一些问题,并在创作中进行实践。
  作为一种精神来讲,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精神,“团结协作,尽弃前嫌,共同抗战”的精神,“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等等。应该说这些“精神”都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八路军在八年抗战中坚决执行党中央正确路线和政策的实践中所产生、所总结出来的,这些无疑都应该是“太行精神”。
  但是,战争本身带给人类的是灾难。不论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无一例外。然而,八路军浴血奋战八年为了什么?国民党军队损失了200万为了什么?中国人民付出了3500万人的牺牲为了什么?全世界几十亿人民被卷入战火的硝烟又为了什么?此时此刻,人们心中最向往的是什么?
  ——和平。这是两个多么诱人的字眼儿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人民苦难,流离失所;多少壮怀激烈,多少生离死别,多少浴血奋战,多少视死如归;血与火烧灼激荡着人心,抗日救亡的呼声回荡在神州大地。“打鬼子,当英雄,不当孬种”的誓言震响在每一个八路军战士的心中。然而,我从中听到的最强音是:和平。
  抗日战争不同于辛亥革命所进行的推翻帝制的战争,不同于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也不同于红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之间发生的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中国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挽救中华民族的伟大战争。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这场持久的、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八年抗战,勤劳善良的太行山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我试图将我所理解的“太行精神”的和平主题,通过人物的行为融入到戏剧的情境中,并为此作了大胆的尝试,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以下有这样几个突出的例子:罗荣桓和妻子商量,为了部队行动的隐蔽性,要把儿子东进交给当地老乡家寄养,而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北屯就是在行军途中寄养在老乡家而病死的。在这生离死别的情境中,罗荣桓和妻子想到了和平年代,想到抗战胜利,盼望着早一天见到自己的儿子,并和他生活在一起。也正是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他们义无反顾地把孩子再次托付给老乡。
  朱德为人民祝寿的戏剧情境,可以说是刻意安排的。毛主席给彭总发电,嘱咐他替自己为朱老总做一碗寿面,而彭总在吩咐食堂改善伙食时,炊事员的老父亲恰恰与朱老总是同一天的生日,但比老总大一轮。于是,这件事通过他的嘴在太行山传开了,人民群众自发的来给朱老总祝寿。朱老总得知真情后,来到了炊事员的家里,他在端起酒碗向太行山的乡亲们祝寿的时候动情地说:祝我们的老百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样的祝词只有在和平的年代,才有可能说出来。但是,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这样的话从朱老总口中说出,寄托了对人民的热爱,同时表达了对未来“和平”的向往,以及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左权在劝妻子带着孩子离开总部时,有一番感慨万千的话语,他说:我有时候半夜睡不着觉,坐起来看着你搂着孩子熟睡的样子,我就想,要是在和平年代该多好啊!我们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在一起生活,上敬父母,下爱儿女,享受人生应有的天伦之乐。我们今天付出的这一切,不正是为了这一天吗?……情之所致,感人至深,让今天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闻之不由潸然泪下。
  彭德怀和刘伯承离开战斗六年多的太行山时,正赶上过几天就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他们高举酒杯向送行的群众说,祝太行山的老百姓节日快乐,合家团圆!这样的祝词也是和平年代的人们在过节时经常挂在嘴边的,然而在此时此刻说出来,则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因为它体现了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和平”精神。
  成成中学的王副校长把五粒算盘珠分别交给五个年轻的八路军战士,他希望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天下太平了,五个孩子都回来,再把这五粒算盘珠还原到老算盘上去。面对这美好的祝福,这象征和平的信物,五个战士发出铮铮作响的誓言:“打鬼子,当英雄,不当孬种!”这其中浸透出来的是向往和平的信念。
  在这里,“和平”已经不仅仅只是目的,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当目的变成一种精神的时候,任何艰难险阻也挡不住人类前进的脚步。
  因此,在今天,作为二十五集电视剧《八路军》的编剧,我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一篇中国人民惊天地、泣鬼神的“和平宣言”!同时,我觉得这应该是今天我们解读“太行精神”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