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1946年台湾光复致敬团大陆行

作者:毛文君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归中国版图。台湾民众面临着摆脱日本殖民体制,重建岛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再次融入祖国的艰巨任务。由于海峡两岸长达五十余年的分离,岛内居民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大陆都了解甚少。南京国民政府在接收台湾的过程中,对岛内舆情也有把握不准、措置失当之处。因此,台湾民众和中央政府的隔阂并未因台湾回归而消除,对立情绪反而随着接收的进行日渐滋长。为使台湾人民尽快结束痛苦、复杂的历史过渡期,台湾爱国人士抱着疏通两岸、沟通上下的良好愿望,组建“台湾光复致敬团”到大陆访问,并向南京国民政府表示敬意,以传达台湾人民心向祖国的衷情。这是战后加强海峡两岸情感沟通、化解岛内民众与大陆接收人员积怨的一次积极努力。
  
  光复致敬团缘起
  
  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台湾的正式接收工作始于1945年11月1日,止于1946年4月。台湾光复之初,岛内民众热烈拥护国民政府,到处国旗飘扬,喜气横溢,“无论新知旧遇,见面时莫不笑颜逐开,他们都是怀着满腔希望和一般热烈如火的兴奋心情,讨论今后应如何来建设我们的新台湾”。他们大都认为: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在遭受日本殖民统治50年后,现在台湾终于回归祖国,自己也理应得到良好的待遇。但是国民政府派到台湾的接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间或有人“视台湾人如粪土,这些人虽不腐败,但他们的压迫却激发了台湾人对大陆人的不满”。再加上台湾民众此前对祖国大陆的了解,都是经过日本人剪裁、加工过的宣传品,“缘此台人对于近代祖国全国统一以后的情形尤为隔膜”。而光复后台湾当局政治经济政策的失败,更使民怨深积。
  战后如何对待被日军征用的台胞也是引发台湾人和大陆人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战期间不少台湾同胞被日军强行征用,派往大陆充当侵华的工具。抗战胜利后,在大陆沦陷区民众的要求下,各地政府严惩日军中的台胞,部分日籍台人还被治以“汉奸罪”,滞留大陆的台胞处境非常艰难。当时担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及监察委员的丘念台先生,曾就此事专程赶赴重庆,向各军政部门解释说明台胞身份的特殊性,指出他们之所以“成为日本国民是清政府割台的结果,即便参加日军,均非自愿,何况五十年来台胞受尽日本殖民之苦,祖国应予谅解善待,岂能以战犯待之?”至1946年,国民政府司法院通令全国,对在战争中被日军征用的台胞,要与真正的战犯、汉奸区别对待,不能随便治以汉奸罪。但是在台湾岛内,那些由重庆国民政府返台、为中央政府接收台湾服务的台籍人士对待台胞的情形正好与国民政府颁布法令的精神相违背,仍主张要不加区分地严惩台湾汉奸。这一政策的强制执行势必加剧岛内民众对大陆和国民政府的失望愤懑情绪。
  台湾民众的怨言以及台湾人和大陆人之间的裂痕,为台湾光复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小报纸提供了可以大肆渲染的新闻卖点。台湾的报业自日据时代就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以为敢用犀利的言论攻击政府就是新闻自由。于是报纸养成用刺激性语言做标题,以夸大报道事实、随意攻击政府为手段,来吸引读者的手法。在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回归祖国这一敏感的过渡期,在台湾民众情绪激愤的关键时刻,台湾报纸本应运用它在读者群中建立起来的公信和地位,冷静公正地向读者剖析社会冲突事件,引导岛内舆论趋于理性,以稳定社会秩序,但是台湾报纸“除了一二家大报能够保持平衡立场外,其他类多超越‘新闻自由’范围而趋向于‘滥用自由’”,极尽能事地大肆渲染。报纸的推波助澜使得台湾社会舆论轻重不分、是非不清,本已情绪激动的岛内民众更加躁动不安。
  由大陆返台的丘念台先生,目睹台湾岛内“上下不了解,内外有隔膜,训致误解更深,怨愤愈大。自上看下,误为故意撒野;而由下看上,则诋其自私无能”的局面,深感在台湾社会中蕴藏着巨大危机,对此忧心忡忡。为消解岛内不断积聚的对立情绪,破除两岸同胞历史形成的隔阂,使台湾民众“了解中央和国内同胞对台湾实有深厚的民族爱,在这个大范围之下,原谅部分地方接收人员的过失;同时也让中央了解台民的热心爱国,以及台民对政府的拥护与敬意。用以加强上下的联系,进而疏通日据时代所遗下的长期隔膜”。丘念台先生决意筹组“台湾光复致敬团”赴大陆参观访问。从1946年6月起,丘念台先生奔走于台湾各县市,邀集各界知名人士组团到大陆访问,并最终于台湾光复一周年之际成行。
  
  完成光复致敬之旅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台湾光复致敬团”终于在1946年8月下旬组成。丘念台先生在筹备光复致敬团期间,还在岛内呼吁台湾民众为大陆抗日阵亡将士的遗属募集捐款。光复致敬团组建之初,丘念台便为这次大陆之行制定了三项主要任务:一、谒拜中山陵;二、晋谒蒋主席及向中央各首长致敬,并献金抚慰抗战阵亡将士家属,救济战乱灾胞,暨充实教育设备;三、恭祭黄帝陵。就在致敬团准备出发前,台湾省长官公署因害怕台湾地方人士到中央政府发表对其不利的言论,竟提出五项奇怪的条件:“一、不许做过日本贵族院议员的林献堂出任团长;二、不许曾受公署拘留过的台绅陈炘做团员;三、必须自台北直赴南京,不得在上海停留及先接受台湾人团体的招待;四、不可上庐山晋见蒋主席;五、不必前往西安祭黄陵。”台湾光复致敬团为能顺利前往祖国大陆,只好接受长官公署的苛刻条件,取消推举德高望重的林献堂先生为致敬团团长的最初设想;另外陈炘先生则以财务委员的身份参加致敬团,而非正式团员。由此,来自台湾各县市的各界知名士绅组成的“台湾光复致敬团”,最终有10名正式代表,另有财务委员陈炘,秘书林宪、李德松、陈宰衡,以及致敬团顾问丘念台,共计15人。
  
  光复致敬团名单
  
  顾问:丘念台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
   及监察委员
  代表:黄朝清台中 台中市参议会议长
  林叔恒台南 台南市救济院院长
  林献堂台中 新当选国民参政员
  李建兴台北 台北县瑞芳镇长
  钟番新竹 大同商事公司董事长
  林为恭新竹 台湾省参议会参议员
  叶荣钟台中 台中市人民自由保障
  会委员
  蒋振骧新竹 新竹县参议会议员
  张吉甫高雄 屏东市参议会议员
  陈逸松台北 台北律师公会副会长
  财务委员:陈炘 大公企业董事长
  秘书:林宪 李德松 陈宰衡
  1946年8月29日,台湾光复致敬团在台北搭乘飞往上海的班机,开始了筹备多日的祖国大陆致敬之行。当天下午4时30分光复致敬团抵达上海龙华机场,受到上海台湾同乡会等团体的热烈欢迎。国民参政员林献堂及光复致敬团顾问丘念台接见记者采访时,讲明此行目的,并针对大陆某些人士对台胞爱国之心产生的疑虑发表书面谈话,严正指出:“近闻有人窃议台胞对于祖国发生离心,实为无稽之谈。”
  第二天,光复致敬团到达南京。先集体祭拜中山陵,表达台湾同胞对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崇念,后又拜会国民政府、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等中央政府机构,表达台湾民众向中央政府各首长及国内各界的致敬之意,并就台湾接收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向各部门陈述情况、申明态度、交流意见。其中致敬团着重与司法院就台籍战犯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进一步言明台湾民众这50年来受尽日本殖民之苦,他们参加日军,均非自愿,请祖国谅解并善待滞留大陆的台湾籍民。在拜访国民政府内政部时,致敬团成员得知国共两党正在进行和平谈判的消息,纷纷表达希望和谈成功、两党携手共同建设国家的美好愿望。他们还以台湾近代历史为例说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极端重要性。有的团员还挥泪写下“兄弟睨墙等奕棋,和平未得总堪悲!奈何鹬蚌相持处,忘却渔人得利机”的诗句,冀望早日实现国内和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