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容闳与晚清官派早期留学生

作者:周 棉




  公元1978年,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高瞻远瞩,英明果敢,于6月23日作出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讲话。要真正理解邓小平留学教育的恢宏思想及其深远意义,我们还要向历史追溯。
  
  力促清廷实施派遣留学生计划
  
  19世纪中期,封建专制的大清王朝正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不可一世地向东方进发,在占据印度之后,又开始实施对中国不平等的鸦片贸易和殖民计划。
  此后的鸦片战争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并未宣告清王朝的寿终正寝,可是它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中国原有的封建专制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随之,基督文明和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文化悄悄潜入中国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毛泽东所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对这种社会形态的高度概括。
  西方在近代中国传播西学的第一所学堂——玛礼逊学堂,也就在此背景下开办。中国留学运动的奠基人容闳,也就在此背景下由这个学校昂然地走向大洋彼岸的新世界──美利坚合众国。
  容闳,1828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今中山市南屏镇),该地与澳门仅一水之隔,是中国最早受到西方传教士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由于家贫,容闳虽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并未能进私塾以科举为正途,自幼就被送到免费的“西塾”,从1841年起又一直在香港的教会学校玛礼逊学堂学习。
  1846年冬,美籍校长布朗博士因健康原因,决定回国休假。为此,他郑重地向学生宣布:“我此次归国,非常愿意带3—5名学生赴美留学,使你们受到完整的新式教育,你们如有愿意随我一起去的,请起立。我已与香港基督教会的几名教友谈妥了资助,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和父母的赡养费。”
  布朗想不到,现在的中国人更难理解。四十几名中国学生几乎默然无声,只有容闳、黄胜、黄宽三人起立。他们的父母起初也忧心忡忡。当时信息闭塞,国人对海外世界几乎茫然无知,而有关海外骇人听闻的传说,却使人毛骨悚然:中国小孩到了海外,美国的野人就要把人皮剥掉,换上狗皮,使人变成四不像,再送去展览。容闳等三人也并非大智大勇之辈,心里多少有些疑虑,但还是踏上了远赴美利坚的漫漫航程。因为当地有与海外贸易交往的经验,学点西学技艺,可以赚钱养家,况且西方文化的启蒙教育已丰富了他们走向域外的幻想。容闳终于到达了地球的那一边,进入孟松学校学习,这是当时美国最好的一所大学预备学校。
  一年后,黄胜因病回国。两年后,容闳、黄宽在此学完了算术、生理、心理、哲学、文学等全部课程。此时,香港教会资助的时间已到期,黄宽接受了香港教会继续资助的条件——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医并签约。
  容闳不为所动,抛开了香港的资助,坚持报考耶鲁大学,但又拒绝了孟松学校为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设立的以必须当传教士作为条件的资助。他说:“传道固然很好,但未必就是造福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独一无二的事业。”“我虽然贫困,但是自由与生俱来,以后不管选择什么作为学业,我都要选择对中国最有利的去奋斗。即使政府不重用我,我不一定有大作为,但开创一种新局面也不一定就很困难,以完成我的夙愿。”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原因,使容闳得到了美国一个妇女团体的资助,得以进入耶鲁大学。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毕业的大学生。更不同寻常的,他最早提出了以当时进步的西方文明使中国富强的观念:“在大学四年级还未毕业时,我已经考虑了将来应行之事,计划的轮廓已基本形成,这就是以西方现代之学术文明,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渐渐地达到文明富强的境界。”
  前驱者总是卓而不群的。容闳的这种思想,这种理念,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教育救国论,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当时的西方之学术文明,乃是文艺复兴后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与当时中国的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相比,无疑要先进得多。
  西装革履的容闳,已经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他具备了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观点,但是血管里流淌着的仍是中国人的血。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铸就了容闳不变的中国心和贫贱不能移的气节;故国母亲的情怀,时刻萦绕容闳的心头;远离故土,使他更客观地看到了中西差距,促使他决心用西方现代文明改造中国的封建专制,使贫穷落后变成文明富强,使中国跻身于现代文明国家之列。
  1854年11月,容闳从纽约乘“欧里加”号货船回国。
  为了适应环境,容闳蓄起发辫,穿起了长袍马褂,还补习汉语。但在大清王朝的官僚体制中,他这个世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得不到承认。容闳在《西学东渐》中回忆:“我在回国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三换职业。也许是我不切实际,太爱幻想,或是太高傲,难以成功。但是,人来到世界上,不单单是为了作为一个动物性存在而干活,我曾为求学而努力工作,特别希望能将我含辛茹苦所得来的学问奉献出来,以发挥其造福同胞的最大作用,而不是仅为自身的利益而考虑问题。”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志。
  容闳始终没有放弃大学时代选派中国少年到美国留学,进而改造中国的远大理想。容闳为此上下游说,左右奔走。1860年11月,容闳访问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向洪秀全的堂弟干王洪仁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的建议。但是通过数日的考察访谈,容闳看出了太平天国潜伏的危机,认为“太平军的行为,没有造福中国的能力”,不足以成就他改革大业,于是谢绝了封赏和挽留。
  容闳矢志不移。通过著名数学家李善兰等的介绍,他结识了曾国藩、丁日昌等权臣。1863年11月下旬,曾国藩以两江总督的身份正式授予容闳前往西洋购买机器的全权。容闳不负重托,由欧洲转北美,1865年将应购机器全部从美国运回上海,受到了清廷的嘉奖,被授封为五品实官,不久还被赏戴花翎。
  1867年,容闳提出了“条陈四则”:(1)中国应该组织一个汽船股份公司;(2)政府宜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3)政府应该设法开采矿产,以尽地利;(4)政府应该禁止教会干涉中国人的司法程序,以防止外国势力的侵入。
  这是一个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和现代化的纲领,其中第二条尤为重要,即容闳梦寐以求的派遣青少年出国学习计划。
  1871年,在容闳的反复陈说下,才由两江总督曾国藩会同直隶总督李鸿章联名上奏,终于获得批准。清廷决定:招收16岁以下的少年120名,从1872年开始,分4批赴美学习,时间15年;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美国成立留学生事务所。陈兰彬任留美事务所监督,容闳任副监督。
  1872年8月11日,中国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梁敦彦等30人乘“中国”号轮船由上海启程赴美,中国公派留学由此开始。
  
  开中国学生留学欧美之先河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表明,容闳倡议促成并带领幼童留学,冲破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的格局,掀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促进了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成批到国外学习的先河!
  幼童们天性活泼,初抵美国,着丝质长袍,穿白底绸鞋,留长辫,每天按照规定时间学习,任务繁重,不仅有英文,还有中文。当时美国学制为小学八年,中学四年,大学四年。幼童们目标远大,充满朝气,刻苦认真。抵美后的五至六年,都能从初中或高中毕业甚至升入大学,部分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即完成了原计划15年的课程。
  詹天佑从高中到大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入耶鲁大学后多次获得奖学金,1881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师证书。从到达美国至大学毕业,总共用9年时间。在幼童抵达美国的10年之内,唐绍仪、梁敦彦、蔡绍基、欧阳庚等60多人已考入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