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亲历记(一)

作者:击 南 宗道一




  1983年1月,我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次年9月担任副部长。在这期间,由于分管外交部西欧司和港澳事务办公室,我参与了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一开始在幕后,后来走到前台,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十分曲折复杂,中方的谈判工作自始至终是在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湔雪百年香港耻
  
  何时以及如何收回香港?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1949年第四野战军解放广州时,都打到深圳河了,为什么没有继续挥师南下?因为中共中央对香港问题的政策在西柏坡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问题,我们先搁一搁,暂时不动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立即向全世界明确宣布中国政府不承认英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要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谈判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明确立场。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利用香港来购入一些我们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同时输出一些商品,换取一些外汇。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又正式提出对香港要实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八字方针。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3月,当时黄华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我在他手下工作。我们接到中央政府的指示,要向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提出:香港、澳门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之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中国政府主张,在条件成熟时,用适当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因此香港、澳门不应列入《反殖民宣言》使用的殖民地名单之内。而在一般情况下,被列入殖民地名单中的地区,最终都要实现独立。6月15日,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通过了决议,向联大建议从上述的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1972年11月8日,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相应决议,批准了这份报告,确认了中国对香港、澳门拥有主权的立场与要求,这为后来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麦理浩投石问路
  
  按照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到1997年6月30日,英国人租借新界就到期了。时间进入1979年,离新界租约期满只有18年了,香港投资开始裹足不前。英国政府有点坐立不安了,急于提出香港未来的地位问题,于是派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到北京来摸底,想利用中国百废待兴之机向中国施压,延长对新界的租期,取得管制香港的长期权力。
  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会见麦理浩。麦理浩表示,由于港英政府批出的新界土地契约不能超过1997年,可能会影响到香港未来的繁荣。他的意思是想劝说中国政府不反对香港政府在新界批出超越1997年的土地契约。中国政府如果同意,就等于同意英国在1997年新界租约期满之后有权继续管治整个香港地区。小平同志觉察到了他的意图,明确表示不同意1997年6月后新界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并指出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这实际上已经把“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部分向英国透露了。
  麦理浩这次来访后,中国政府把解决香港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小平同志指示廖承志:香港问题已经摆上日程,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针和态度。请各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材料和方案,供中央参考。
  1981年4月3日上午,小平同志在北京会晤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除了重申对麦理浩讲过的那番话以外,还通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1981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将要宣布的对台方针要点,建议英方研究中国对台湾的新政策。小平同志在回答如何继续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的问题时指出:他们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不变,这是我们的一项长期政策,而非权宜之计。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郑重地说,我在1979年同麦理浩爵士谈话时所作的保证,是中国政府正式的立场,是可以信赖的;可以告诉香港的投资者,放心好了。
  1982年2月,胡耀邦在粤闽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准备应付未来香港的复杂工作时也透露:现在我们除了实行经济上对外开放的政策之外,还要在不远的将来,用另一种方式,即一个国家容许两种社会制度的方式,去解决统一台湾和收复香港、澳门主权的问题。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
  这之后不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向中央上报了以“一国两制”方针为核心的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12条方针政策,记得我也参加了由廖承志主持召开的两次小型会议商讨有关问题。文件草拟出后小平同志批示:“我看可以。兹事体大,建议政治局讨论。”后来中国对香港的12条基本方针政策,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的,并写进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这样,以“一国两制”构想解决香港问题的战略定了下来,并初步提出了具体的方针政策。
  
  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不是马岛
  
  虽然“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充分照顾到了英国的利益,但并不是我们某些人设想的那样,英国人就欣然接受了“一国两制”。相反,谈判之初,英国人是不打算交还香港的。在谈判过程中,我几次同英国谈判团团长讲,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问题解决后,将来英国在香港的利益我们还是给予保护的。他们当时唱高调:“英国有什么利益?英国在香港毫无利益。”撒切尔夫人甚至声称:“英国从来没有从香港拿走一个便士”。她说:“我完全是为香港人谋福利。”这当然是自欺欺人之谈。到了1995年,当时的英国首相梅杰才讲了真话:“英国在香港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其直接投资在900亿至1000亿英镑之间。”
  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当时,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岛战争,从阿根廷手中夺过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撒切尔夫人到北京之前先到了东京,把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叫到东京,令他对中国领导人晓以厉害,让中国不要收回香港。撒切尔夫人内阁的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在回忆录《效忠的矛盾》一书中提到了当时撒切尔夫人所持的“强硬”态度:“她对于主权的想法,不可避免地受到与福克兰群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作者注)相类似事件的影响……她想迫使中国方面同意由英国在1997年后继续管理整个香港……她认为她所能做的最大让步是给予中国以名义上的主权。”撒切尔夫人是想以主权换治权,名义上可以把主权还给中国,将来香港换一面旗帜,“米字旗”下来“五星红旗”上去,但实际上还由英国继续管治。
  撒切尔夫人当时一心想着要中国屈服,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她曾在内阁会议上询问内阁成员,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