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陈立夫一次未成的秘密赴苏之行

作者:张珊珍




  1935年冬,为进一步密切中苏关系,蒋介石暗地里派陈立夫秘密前往苏联。然而,到达欧洲的陈立夫迟迟接不到进入苏联的密令,滞留欧洲达4个月之久,以致引起外界种种猜测。迫于曝光的压力,陈立夫无功而返,赴苏之行半途而废。由于是一次绝密行动,迄今公开的史料中记录甚少,即便提及,也是语焉不详。近年出版的陈立夫个人回忆以及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口述历史”档案,非常详细地记述了这次秘密之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那些已经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前尘往事。
  
  秘密访苏的决定
  
  1935年,欲壑难填的日本侵略者向中国腹地华北深入,炮制了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眼看华北五省将重蹈东北三省覆辙,沦于日本侵略者之手,蒋介石不得不暗中考虑“被迫武装抗日”问题。为此,蒋介石试图利用与中国比邻的苏联的力量,建立共同战线,抵御日本进攻。
  从1935年夏开始,蒋介石加速了对苏交涉的步伐。4月,蒋介石派他的亲密侍从邓文仪去莫斯科,任中国驻苏使馆武官。5月,南京将2000多册珍贵的中国古典文献,赠送给莫斯科的列宁国家图书馆。9月,蒋介石在南京会见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等,表示希望缔结中苏秘密军事协定。同月,南京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并举办苏联图片展览,介绍苏联的伟大成就与美丽风光。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向苏联表示希望在新疆开辟中苏交通,以便将来中日一旦进入交战状态,中国能从西北获得苏联的军援。
  上述亲苏举措同蒋介石过去的强烈宣传反苏比较,实在是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对此,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立夫自然是心知肚明。陈立夫历来固守反共、反苏立场,但他同时又惟蒋马首是瞻,蒋介石的转变使他迅速改变了在中苏关系上的姿态,“乃与先兄果夫评商,照此情形,中日战争必不可免,则我方应如何与中共接洽,使之共同抗日,并使苏联不致利用中日战争,帮助中共扩展。”出于这样的目的,陈立夫积极支持蒋介石进一步密切与苏联的关系,并为此出谋划策,甘当马前卒。
  就在该年的9月,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致信陈立夫兄弟,信中说:“报载两先生有联俄之举,虽属道路传闻,然已可窥见两先生最近倾向”。同时明确表示:“准备随时与贵方负责代表作具体谈判”。陈立夫与蒋介石仔细研读来信的全部内容,认为此信受苏联的指使可能性极大,他们猜测当时苏联的基本国策:“(1)拆散轴心国家(德日意)之联盟;(2)在东方促使中日两国之战争,在西方促使德法之战争,俾苏联不致东西受敌而可保持中立;(3)命中共向蒋投降,俾蒋无内顾之忧,益增抗日之决心。”凭着这种猜测,蒋、陈有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谋划:直接密访苏联,商谈军事同盟以及其他重要事项。
  然而,直接访问苏联,无论对苏联还是对中国,在当时都是一件秘不可宣的大事。苏联深恐日本帝国主义会因此而转移攻击目标,造成东方的日本与西方的德国夹击的局面;蒋介石则担心在国际上引发英美等国猜忌,在国内动摇其基本国策。中苏两国虽近在咫尺,但要成此事,谈何容易。为绝对保密,陈立夫亲自出马,出发时间就定在圣诞节前,因为那天正好是新任驻德国大使程天放及其随员启程去德国赴任的日子,不仅公务人员多可以掩人耳目,而且路上有个照应,以防不测。
  
  德国邮船上的尴尬
  
  1935年12月24日,德国邮船Posdam正准备从上海起航前往法国马赛。经过事先周密的安排,化名为李融清的陈立夫与化名为江帆南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另一要员张冲(一说陈立夫化名李辅臣,张冲化名江融清),早已悄悄上了船,进入了头等舱。此艘邮船中有近30个中国人,除赴德上任的大使程天放及其随员外,还有20多个赴德学习的电雷学校的学生。但只有程天放认识陈立夫,并了解他们的使命。为避免引起外人注意,程天放在船上并不同陈立夫直接交谈,有事通过船上的电话联系。从上海到马赛,行程需要十多天,那20多个青年学生成了陈立夫的一块“心病”。众所周知,陈立夫爱出风头,尤其酷爱到学校中去作演讲,不曾料想这个爱好却给陈立夫此次的秘密行动带来麻烦,因为这个所谓电雷学校,正是陈立夫近来去演讲过的学校之一,保不准哪个学生听过他的讲演,认出他来,哪怕是无意中走漏风声,秘密之行都会曝光。陈立夫为此忐忑不安,只得自称有病在身,蛰居舱内,不敢轻易跨出包厢一步,所有饮食用品,一律由服务员送到房中。但是,邮船沿路要停靠香港、泰国、新加坡、斯里兰卡、埃及、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码头,其间要经过8个检查站,每到一处,所有乘客都必须到甲板上列队点名,由检查人员“验名正身”。陈立夫虽然费了一番心思乔装打扮,还特地戴上墨镜遮挡脸面,但依然觉得不保险,尤其是自己的一头“少年白”头发,实在太显眼。检查前后差不多要花半个多小时,极易暴露身份。急中生智,陈立夫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以后每次检查时,他让张冲先去站到头排第一个,等到点名后,再拿自己的护照,站到排尾的最后一个。这个看似小学生恶作剧的办法居然让陈立夫蒙混过关,而且屡试不爽。据陈立夫事后分析,一个原因是在一般外国人眼中,中国人长相差不多,他们看不出区别来;二是这种例行公事的检查,负责人员到后来往往心力俱疲,马虎完事。
  一直到埃及,陈立夫都躲藏得相当成功。正当陈立夫为自己的小聪明暗自窃喜时,麻烦来了。由于海上行程的漫长和枯燥,船上的中国旅客,尤其是这帮青年学生,自然按捺不住这种寂寞,他们自组织了一个联欢会,要求每个中国游客凑一份钱参加。陈立夫他们两个自然不敢应邀。原先他们的躲躲藏藏就让同胞们关注,这下更引起了极大的好奇。大家说:“怎么这两位李先生与江先生总是不出来呢?”有人甚至想冲进房间看个究竟。陈立夫急忙向程天放求救解围,程设法阻拦,这越发让人怀疑:房中两个中国人行踪诡秘,是不是“满洲国”派到德国去的?程天放不得不一再向他们担保绝对不是“满洲国”代表,并解释:“他们都有病,大家不要骚扰他们,联欢会每人应分摊的钱他们照出,只是不能参加晚会。”或许是看在程大使的份上,他们才作罢。陈立夫总算过了这道难关,没有露出马脚来。
  经过十多天提心吊胆的航行,邮船终于达到目的地——法国马赛。又要过一次要命的检查,全部人员集中在一个大厅里,陈立夫磨蹭到最后一个才去,幸亏当时大家都人困马乏,没有人在意,陈立夫安全过关。两人多给茶房一点小费,代他们寻找旅社休整一下,旋即悄然乘夜行火车赶赴德国柏林。
  
  东躲西藏的欧洲之旅
  
  辗转到了德国柏林后,考虑到进人苏联还需时日,陈立夫与张冲便在市中心租了一套房子安顿下来。此地靠近中国驻德大使馆,联系比较方便。不曾料想这一住就是一个月。当时,两人既没有与苏联方面直接接触,也没有同中国驻莫斯科的大使联系,只是通过大使程天放与蒋介石保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