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少年周恩来在铁岭银冈书院
作者:肖 甡
告别禁锢的栅栏
周恩来的祖籍是浙江绍兴,近几代祖先都从业“绍兴师爷”(在各级衙门里管文案工作)。祖父周攀龙在江苏淮安县当师爷,19世纪70年代举家离开绍兴迁到苏北的历史古城淮安。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在淮安,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不过,他出生后不久祖父病故,原本显赫的封建官僚大家族从父辈开始走向了衰落。当周恩来不满半岁时,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过继给了无后代的小叔父周贻淦,称为嗣父。不久身患重病的嗣父周贻淦去世,守寡的嗣母陈氏终日足不出户,与周恩来相依为命。
周恩来6岁那年,随父母、嗣母迁居到淮阴外祖父家。在这里,他贪婪地浏览外祖父的大量藏书,几年内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周恩来8岁至10岁在淮安、淮阴的几处家塾念书,先后读了《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不难看出,少儿时代的周恩来受到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而他的过人才智也已初露锋芒。
不幸的是,1907年至1908年,周恩来的两位母亲因积劳成疾而相继病故。周恩来怀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带着两个小弟弟从淮阴搬回到原来在淮安的宅院。刚满10岁的周恩来不得不独立地挑起家务重担,既要照管两个弟弟,又要操持家中柴米油盐,甚至在院子里种菜供家人糊口。生活陡然变得如此艰辛,让周恩来经受了人生之初的锻炼。
家业的急剧败落,两位母亲的过早辞世,少儿的坎坷磨难,封建礼俗的禁锢,这一切使周恩来陷入忧愤交加之中,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莫大的伤痕。此时,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大伯父周贻赓和三堂伯周贻谦都在辽宁铁岭做事。周贻赓自己无子女,早些时候,常与周恩来通信,发现侄子聪明有志,于是借朋友回家探亲的机会,托人把周恩来带到东北。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远离家乡来到东北。他恋眷家乡,怀念亲人,但对这个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和陈礼旧俗却早已厌倦,流露出无奈的反叛和憎恨,渴望能尽早摆脱这种郁闷的环境。此时,他终于走出这个令人窒息的苦涩之家,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
人生之旅的新起步
铁岭是辽北的一座古城,辽代为“银州”,明代叫“铁岭卫”,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铁岭县。铁岭四周有山河环绕,风光优美,龙首山雄踞城郊,辽河西绕,柴水东流。这里地处要塞,交通方便,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伊始,东北作为俄日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屡遭涂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俄帝乘机侵占东三省,在铁岭拆民房,毁良田,修铁路,使这座古城满目疮痍;俄军驻扎铁岭城外,虎视城关,骚扰乡民。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铁岭成为主要战场之一。战后,取代沙俄的日本帝国主义变本加厉地掠夺,铁岭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周恩来刚到铁岭时,寄居在于百川家中。于百川家住城北地运所村,家里养了三匹马。周恩来暂居于家后,也跟着去放牧、玩耍。周恩来1962年6月15日视察铁岭县地运所村时,对这件事记忆犹新,说:“我小时候到过这里,给你们村于百川家放过牲口,放过马。”后来,周恩来和父亲一起居住在铁岭有名的道台彭广心家里。在这个名门富户,父亲身为彭家的幕僚,除教彭家子弟读书习字外,还兼及料理一些对外事务。周恩来与彭广心之子彭济群朝夕相处,两个小伙伴很快成了好朋友。周恩来初到铁岭的生活,使他尝到了世态炎凉,拉近了自己同普通阶层之间的距离。不久,周恩来即去铁岭银冈学堂读书,插班到三年甲班就读。
银冈学堂的前身是银冈书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该书院由清朝湖广道台郝浴创建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名为“致知格物之堂”。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式命名为银冈书院。银冈书院地处城内南门里,为园林式的古建筑群,环境幽雅,讲学兴旺,远近驰名,是清代在东北最大的书院。康熙年间,银冈书院与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堪称为全国著名的五大书院。
银冈书院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东北最早实行西方教育的新式学堂。这里,名人荟萃、英才辈出。银冈书院总董、银冈教育会会长曾宪文,是铁岭爱国运动的核心人物。他倡导教育救国,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银冈书院设立学堂,引进西方教育,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906年,曾宪文在银冈书院内筹建铁岭劝学所(后改称教育所、教育局),亲自兼任所长,将书院附设学制7年的两等小学堂,其中有初等小学3个班次,高等小学2个班次,学生达200余人。随后又在银冈书院内创办了中学堂、简易师范、商业学校、蚕业专科等,使在校学生总数达300余人。银冈学堂师资力量相当雄厚,聘请劝学学员兼任教师,教学质量很高,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接触社会,从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尤其致力于用爱国思想教育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反帝救国之心。
银冈书院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图书馆购置了大量中外近代出版的书籍,从自然科学到西方文明。如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瀛环志略》、《中外舆地汇钞》,介绍数学知识的《中西算法大成》,介绍生理卫生常识的《西学启蒙十六种》,以及介绍化学、电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格物入门》等。图书馆也有许多爱国反帝内容的图书,如揭露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共同奴役中国的《汤氏危言》,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掠中国台湾罪行的《普天忠愤录》。此外,还有《盛世危言》、《新政直铨》、《万国史记》、《东西新史拼要》、《出使英法义(意)比四国日记》和《西巡大事记》,等等。这些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图书,为师生们开阔眼界,接受新思想,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条件。
周恩来就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开始了新的人生之旅。
接受新思想的启蒙
周恩来来铁岭时,学界的爱国活动空前高涨,银冈学堂注意编写反映地方特色的乡土历史地理教材,以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驱除鞑虏”、“抵制日货”等醒目标语,在学堂墙壁上至今依稀可见;悲壮的岳飞《满江红》歌曲,响彻校园四方。在这里,周恩来最早学会唱学生中流行的爱国歌曲《何日醒》、《快猛醒》。这两首歌词唱道:“一朝病国人都病,妖烟鸦片进。呜呼吾族尽,四万万人厄运临。”“辽东半岛风云紧,强俄未撤兵。呜呼东三省,第二波兰错铸成。”(波兰原为一个封建独立的国家,1795年被沙俄瓜分,1918年恢复独立——笔者注)“劝同胞,快猛醒,莫学睡狮高枕无忧。固卫我山河,保守我神州,勿令他人侵犯自由,欲想幸福,大家共谋,方不于我国民羞。”歌词的内容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日俄战争中国遭欺侮的历史,充满着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血泪控诉和正义反抗。而对周恩来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堂那些具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教师们。班主任兼主讲教师张兆芬(张春久)是富于新思维的人;历史课王老师是孙中山的拥护者,极力反对君主立宪制,赞成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主张;古文老师高文阁,学识渊博,长于诗文、书法;还有兼任国文课的启蒙老师曾宪文。老师们的学识、思想和品德,对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无时无刻不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一次,曾宪文老师在劝学所主持欢迎奉天(今沈阳市)政法学堂学生赵振清的会议。赵振清发言时,宣扬君主立宪,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改良方面。坚持革命党人立场的历史课王老师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说:“康梁的改良变法当以为鉴,谭嗣同等先生的热血尚未寒,赵先生,您的改良之举又遭到何等下场?”说毕,赵振清无言以对。周恩来第一次听到这种激愤讲演,令他对王老师格外敬仰。又一次,曾宪文老师带领学生登上城东郊的龙首山,在山上竖立着宣扬日军所谓“战绩”的“日露战迹碑”,曾老师以此为反面教材,告诉大家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立碑”,这才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这些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的实践活动,激起周恩来和其他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进而激发大家发奋读书、革命救国的信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