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苏德战场详图》与胶东《大众报》

作者:杨 浪




  1942年夏到1943年春,在伏尔加河畔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结束。作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受到了世界人民包括中国人民的关注。正是在这个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出版了一张精致的《苏德战场详图》。
  这是我的地图收藏中的一件珍品。它由胶东大众报社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五月出版。这张图图廓高60厘米,宽40厘米,双色印刷,在图上波罗的海局部有手工蓝色染色。图上无经纬线,地域大体在东经20度至45度,北纬45度至65度之间,从德波边界到乌拉尔山脉以西,从黑海到列宁格勒以北的广阔地域。1943年5月,在这个地域内的战场上,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告捷,莫斯科保卫战也在一年前胜利结束,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还在进行,整个战场上胜利的天平已经向反法西斯同盟国倾斜。
  本图实际上是该地域地图的一份精心复制版。因为图上并没有标示苏德两军的实际战场态势、攻防方向、德军占领地域等信息。我认为,这是因为当时胶东根据地的军民尚无法获取那个遥远战场上的具体地理信息,无法作出精确标示的缘故。但是本图的出版发行恰恰表明中国抗日战场军民对苏联战场的密切关注,表明中国抗日军民把整个反法西斯战场视同一个整体。
  出版这张地图的1943年5月,我胶东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五年浴血斗争,已经壮大成长。在军事上,坚持进行游击战争,采取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政权建设方面,全面实行抗日民主政治。1942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根据地的中心黄县(今龙口市)实行了精兵简政。这一年下半年,还根据上级的部署,在根据地内开展减租减息和雇工增资运动。上述政策的实行,大大加强了党的领导,团结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这张地图当时标价一元五角,这个价格在当时可以买到一袋面粉。显然这个价格考虑了这张地图需要者的购买能力,也从一个小侧面反映出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情况。
  研究这张图就不能不说到胶东《大众报》。1938年8月13日,青岛、烟台、威海等港口和胶济线铁路沿线城市先后被日寇占领,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中共山东省胶东特委为了宣传、组织、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在黄县南部山区的古刹莱山院创办了这份抗日报纸。贺致平任社长,李研吾任总编。报社设编辑部、印刷部、经理部和电台。报纸为四开四版,第一版为社论和要闻,第二版是国内新闻,第三版是国际新闻,第四版是地方新闻和副刊。1939年报社迁往莱阳东馆村,随后辗转于掖县及胶东其他地方。1948年改名为《胶东日报》,对开铅印。1950年4月随着中共胶东区党委的撤销而停刊。
  说起《大众报》的电台,今天听来几乎是一个传奇:报纸创刊初期,报社电台首任台长于伯显和副台长葛次元自己试制成功收报机,保证了及时抄录新华社新闻。1941年,他又试制成功发报机。《大众报》自制成发报机后首次发出的消息即为《我胶东部队再次解放重镇黄城集》,新华总社第二天便向全国转发了这一电讯,及时向外界报道了胶东军民的英雄事迹。1942年11月日军扫荡,年仅37岁的于伯显在牙前县北阁子村遭敌包围,中弹牺牲。
  于伯显1930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七七事变后,身为中学教员的他自发拉起了抗日武装,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考证《大众报》史料的时候,我惊诧地发现,在抗日战争中,《大众报》竟有几十个同志为国捐躯!1939年12月10日拂晓,反扫荡中,中共胶东区党校和大众报社在掖县三元乡河南村被日寇围袭。三元乡位于掖县与招远县交界处,是中共胶东区党委党校及《大众报》的所在地。日军侵袭三元乡前,党校及报社的同志已转移到三元乡北郊的河南村,不想拂晓又被日军包围,党校和报社200多人刚冲出村去,敌人设在高地上的机枪就扫射过来,很多同志倒在血泊中。党校校长李辰之及李振云、徐业昌、王军光、阮志刚,胶东区妇救会负责人毕纯都光荣牺牲。女同志林治惠被日本兵逮住,她狠狠地咬住一个日本兵的手指,另一个日本兵用刺刀刺破了她的腹部,挑出了她的肠子,24岁的林治惠惨死在日本兵的刺刀下。在这次惨案中,党校的27位同志和大众报社34位同志壮烈牺牲。
  我不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的报业历史上,还有没有一次牺牲34位战士的事情?无论如何,这些党的新闻工作的先烈们是不应当被忘记的!在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大众报》的全体同志克服设备不全、环境条件差的困难,行军时身带包袱,怀揣纸笔,打开包袱就办公,拿出纸笔就写稿。日寇扫荡活动频繁时,报社的同志们常常在山上露宿,早晨起来全身都是露水。为了及时抄收新华社电讯,电台的同志在反扫荡的间隙也要坚持工作,他们把天线拉在树上,坐在石头上抄收电文。排版和印刷的同志为了及时印报,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开机工作,一有敌情立即拆卸机器分散转移。就这样,《大众报》前后出刊12年之久。抗战时通讯员有300多名,发行达到10万多份。
  揣度着面前的这张《苏德战场详图》,遥想着先辈们在那样艰难的形势下,居然能够印制出这样高质量的地图,不能不令人感佩!
  史载,《大众报》印刷厂筹建时仅有十几名职工,一台脚踏圆盘机、一台油印机和一部分铅字;以后从济南搞到一台残缺不全的铅印机和一些老五号铅字,又招收了十几名印刷技术工人。1939年1月1日,大众报社正式出版了红色四开铅印的《大众报》第一期4000份。《大众报》创刊后,三日一期,期期不误,而且印数不断增加,影响越来越大,引起敌寇的注意和恐慌。在敌寇军事进攻之下,报社印刷厂为了减小目标,化整为零,将工厂分成三个小厂,其中一厂主要任务是印报,二厂主要任务是印刷军用地图、宣传画和小学课本,三厂主要任务是印刷当时抗战所需的各种书籍。从1938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三个印刷厂先后转移过30多个地方,但印刷书报却从未中断。到抗战胜利之时,《大众报》印刷厂已是一个拥有200多人,能够承印书刊、报纸、宣传画等各种印刷品的综合性印刷厂了。
  除了《苏德战场详图》,我还收藏有其他四种由大众报社出版的欧洲战场地图,此外还藏有1946年版的《胶东滨海区图》和1948年新四军版的山东军用图。很可能,它们就是《大众报》印刷二厂印制的。作为收藏,它们是我的瑰宝;对于历史,它是中国抗日战场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密切联系的一个证明!
  (摘自杨浪著:《地图的发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9月版,略有改动。作者个人地图收藏博客网址:http://ditudefaxian.blogchina.com)
  (责任编辑 汪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