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变迁

作者:范文杰 范江龙




  巍巍太行东麓,粼粼柏坡湖畔,葱茏秀美的坛坛垴下,拥抱着一个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的大院,这里不仅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领袖的旧居,还有军委作战室、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央机关小学旧址,以及许多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宿舍,此外还有一户民房。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当年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西柏坡时的原貌,其实不然。1959年,因当地兴建岗南水库,中共中央旧址和周围几十个村庄均被淹没,成了一片汪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搬迁复原后的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或者说是个浓缩化了的景点。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原貌素描
  
  当年中共中央机关主要居住在西柏坡东岸,占地面积约60余亩。不论公房还是民房,都是就地形而建,不太规范。中共中央旧址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央大院,四个小院。
  老鼠岭下自东而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住所,毛泽东与刘少奇住所之间是军委作战室。此外还有机要室、工作人员住室、收发室等。这一片建筑比较集中,房院前原为村民的打麦场,中央移驻后成了露天舞场。稍西一些居住着几户村民,民房之间是中央的中灶食堂,也是九月会议会址。稍西是集体小灶。这一大片东南北三面都有围墙,北边两个小门,南边一个大门,总体上呈长方形,面积约60多亩。这就是通常说的中央大院。
  中灶食堂往西,穿越几户村民,有一处不规范的四合院,大门开在西北角。西房跨度大,窗户多,南北都有门,南门不经常开,北门是正门,门上挂着一个“小礼堂”木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这是第一个小院。
  第一个小院西侧,紧连着大伙房。东房10间是厨房,房顶有天窗,房后有烟囱。南北房各3间,是炊管人员住室。院中偏南有一水井。大伙房西临恶石沟,没有围墙。这是第二个小院。
  从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向北,沿恶石沟缓坡而上约100多米,村民称这里为恶石沟掌,当时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称之为后沟。这里有一个较大的小院。后排12间,南北跨度较小。前排3幢房,跨度较大。中间的大厅是跳舞厅和会议室。院落四周有围墙,朝南是砖圈门。这里是新华社和政策研究室,也是接见苏共特使米高扬和接见傅作以及李宗仁派出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的地方。这是第三个小院。
  由第三个小院往东,紧连着的是朱总司令居住的3眼石窑洞和工作人员居住的4间西配房。这是第四个小院。
  距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西约50米处,在恶石沟西岸有两个打麦场及一片小树林,全国土地会议就在那里开了近两个月。
  后沟与中央大院隔着老鼠岭,岭上有一报警钟和值班室。山岭中有防空洞相通,北边一个口,南边三个口,分别连接着五大领袖驻地和中央机关。
  此外,中央机关在村西岸居民户中及山岭上的土窑洞里,也居住着一些工作人员。西岸还有警卫连食堂、中央机关杀猪和做豆腐的作坊等。
  
  以上所述就是当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的基本情况。
  1959年岗南水库蓄水前,西柏坡纪念馆筹建处只有两名老同志,一位是大老粗出身的梁德盛,一位是知识分子出身的蒋又朋。
  当时,中共中央旧址尚未对外开放,所有院落、科室门上都没有牌子,更没有解说词。偶尔有人来参观,蒋又朋就简单介绍一下。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蒋又朋请洪子店小学教师王福三为各院落科室写了两个型号的木牌。牌子均为横书、白底、红字。小的长30厘米、宽10厘米,写着“毛主席办公处”、“朱德办公处”等。大的长70厘米、宽50厘米,上面除写着标题外,还有简要说明。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防空洞北口槐树上、西柏坡村东公路边等处都挂着大牌子,现在许多老照片上这些牌子仍清晰可辨。这些牌子在当时无讲解员的情况下,起了不小的作用。笔者在报刊上见过数篇游客的观后感文章中,均运用了牌子上的名称和内容。
  
  西柏坡纪念馆的诞生
  
  1959年岗南水库动工修建前夕,河北省古代建筑修整所对中共中央旧址详细地进行了测绘、制图、拍照,对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编号登记。纪念馆筹建处在柏坡岭上临时建了三幢房间,将其严密收藏,妥善保存,准备复原再建。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就是十几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从全国各地来此串联的红卫兵,纷纷要求尽早复原中共中央旧居,建立西柏坡纪念馆。1966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国秘字284号文件,决定“接受广大革命群众和红卫兵的要求,在毛主席和党中央住过的西柏坡附近,建立西柏坡纪念馆”。当时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厅厅长大都被揪斗,时任省经委副主任的王子兴,接到国务院批示后找到计委副主任韩雁北,一起来到石家庄,同石家庄地区建委的同志组成班子,开赴西柏坡。
  经过实际勘察,西柏坡纪念馆选址在距原址西北约1里的一个小山坳里,海拔比原址提高57米。从1970年开始,平山县革委会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实施,县直有车单位轮流义务值班,削平了一个山头,填平了两个沟壑,仿照原址开挖出了16440平方米的一片平地。从同年12月开始,进行突击性的复原建设。当时柏坡公路缑家庄至西柏坡一段道路不通,所有运料的车辆都得通过马蹄山或古月镇绕道而行。两条公路上,每天车水马龙,运料的汽车络绎不绝,建筑材料从柏坡岭一直堆放到了梁家沟。为了争取时间,保证质量,冬季在施工的房间内盘着大炉子,生着熊熊炉火,继续施工。为了把旧居建设得比较真实,周恩来总理还亲自找来了三张当年在西柏坡留下的照片,虽然背景模糊,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址基本上按照与原址1∶1的比例建设复原,所不同的是把土坯墙换成了砖墙,表层又抹上了土黄色。房顶木料上层又加上了钢筋,而后用沙浆泥封顶。这样外旧内新,既做到了坚固防震,又保持了原色原貌。
  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1971年5月11日,首先复原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董必武旧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九月会议会址、军委作战室旧址,并开始接待观众;1978年复原了军委作战室两厢房、机要室、收发室、防空洞等;1980年7月复原了刘少奇旧居;1985年5月复原了部分新华社和政策研究室旧址。到1987年,中央大院内共恢复建筑面积2690平方米。每个旧居小院内的树种也是按原样栽植,基本恢复了历史风貌。中央大院内的建筑,现均已对外开放。
  
  由于新开辟的场地与原地形地貌差异较大,且面积较小,只有24亩,把原来的一个大院、四个小院,统统圈到了一个大院内,因此和原址有比较大的差异。现在的大院是直角形,西南两面有围墙,而原来的中央大院呈长方形,东南北三面都有围墙。有的建筑没有恢复,比如:毛泽东院少一棵香椿树,门口岗哨室及小灶未建;刘少奇院原为前后院,只恢复了前院;朱德院西厢房未恢复,原来门前非常狭窄,现在宽阔了若干倍;新华社院内只恢复了一小部分,围墙大门也未恢复;新华社院和七届二中全会院之间,原有一个约30度的斜坡小道和大水沟,而今变成了一片平地;大伙房三面房,一间也未恢复;全国土地会议旧址虽无建筑,但意义较大,现在连竖个牌子的地方也没有;中央大院内原居住着7户村民,只复原了王怀仁一处民房,集体小灶(也是个民房)和其他民房及附属性建筑均未恢复;老鼠岭上的的报警钟和值班室未恢复;防空洞北口的一棵标志性国槐未恢复。
  总体而言,中共中央原址面积较大,建筑较多,布局散乱。现址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建筑集中,布局严谨。现址的各建筑物上都配置了规范化的牌匾名称和简介,浆砌了防空洞并拉上了电灯,在院内增置了水管、甬路、公厕,在空旷地方增植了树木,添置了游人小憩的石桌、石墩等原来根本没有的附属性建筑,总体上更适合游客参观了。
  (责任编辑 汪文庆 刘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