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朱德力主解散公共食堂
作者:罗平汉
办公共食堂“不要强迫命令”
1958年夏,“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部分农村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曾自发地建立了一些公共食堂。这一所谓“新生事物”刚出现,就被上升到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措施而被大加提倡。这年8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明确规定:“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室、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于是,公共食堂作为建立人民公社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全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的同时实现了公共食堂化。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共办公共食堂265万个。至1958年底,全国的公共食堂达340多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
客观地讲,当时发动“大跃进”和建立人民公社,目的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所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启动后,不但党的领导人热情很高,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运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开始时,朱德的热情也是比较高的,他多次讲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意义。
但是,朱德在经过调查研究后,逐渐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存在不少问题。当时,人民公社被定性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金桥”,因而许多人都认为这种过渡的时间越短越好,产生了急于实现“两个过渡”的思想(即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为此不切实际地提出许多“大办”的口号,如“大办工业”、“大办交通”等等。因为不具备各种“大办”的条件,致使瞎指挥风、浮夸风和“共产风”十分盛行。针对这种情况,1958年11月4日,朱德在视察天津大沽化工厂时表示,建立人民公社不能强迫命令,能办到的就办到,一时办不到的可以慢慢来。快或慢要从具体情况出发。12月17日,他在听取河南省负责同志汇报工作后又表示:我们是不是能够很快实现共产主义了呢?条件尚不具备时,太急了,也是不行的。公社化的速度可以慢一点,不要忙。有的人总想走的越快越好,但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客观规律,光想快不行。
1958年10月起,毛泽东也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乱子不少,相当多的干部头脑中有一大堆的糊涂思想。在他的主持下,党中央从1958年11月至1959年6月庐山会议前,先后召开了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和八届七中全会,开始局部纠“左”。根据这些会议的精神,朱德花了许多精力参与纠“左”工作。
1959年2月,朱德前往广东视察。2月17日,他在同江门地委负责人谈话时说:“农村办公共食堂,都吃一样的饭菜,像军队一样,这有点生硬。军队都是年轻人,又是作战部队,可以这样办。社员的生活如果长期这样搞下去,就成问题了。这是一个关系到几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这时,公共食堂办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许多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而此前召开的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仍明确规定“要办好公共食堂”,因而朱德并没有对公共食堂的利弊作过多的评价,但对公共食堂能不能办下去、有没有必要办下去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也由此开始格外关注公共食堂问题。
1958秋冬因全民大炼钢铁农村劳动力短缺,大量成熟了的庄稼未及时收回,加之这一年各地大放高产“卫星”造成农业获得特大丰收的假象,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的征购,致使农村留粮大为减少,而公共食堂建立之初,片面鼓吹“吃饭不要钱”,甚至提倡“敞开肚皮吃饭”,导致粮食浪费严重。到1959年春,农村粮食紧张的问题日渐凸现。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解散公共食堂。针对公共食堂出现的各种问题,党中央在第二次郑州会议后调整人民公社有关政策的同时,对公共食堂的态度也有所变化,提出“争取巩固,坚持自愿,积极办好”的方针。1959年5月26日,党中央发出《关于人民公社夏收分配的指示》,要求通过夏收分配,认真整顿公共食堂,规定:“公共食堂必须是积极办好,自愿参加。既要使参加公共食堂的社员真正自愿,又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把食堂一风吹散。”虽说对于办公共食堂要坚持社员自愿参加的原则,但由于有“积极办好”这个大前提,因而不少地方明知群众对食堂意见很大甚至食堂勉强维持都很困难,也不敢解散食堂。而这时,朱德一再强调公共食堂一定要坚持自愿原则,而不可强迫命令。
1959年6月10日,朱德在听取旅大市委负责人汇报时说:“在农村,粮食要分到各家各户,愿意在农村公共食堂吃饭的,就入食堂;不愿意的,就在家吃。不要强迫命令。要鼓励农民建立家务,修房子,搞家具,这样人心就稳定下来了。家庭巩固了,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更好地向前进。”几天后,他在听取吉林省汇报时说:“吃饭不要钱”不行。一吃食堂就增加浪费,不吃“大锅饭”可以节省很多东西。只有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支配,才能调动积极性。这个政策要10年、20年不变。
6月20日,朱德与董必武、林枫三人联名致电党中央和毛泽东,其中说:“在当前群众生活中,食堂问题是一件大事。”“这里大部分群众不愿参加常年食堂,原因是:(一)东北冬季时间长,各家都需要烧坑取暖,如果食堂和家里立两炉火,浪费很多煤火;(二)食堂设备条件差,不能做到家里那样饭热坑暖;(三)自留地分下去后,在家里做饭可与饲养家畜家禽结合起来;(四)群众感到食堂吃饭,来人待客、婚丧嫁娶有诸多不便。”他们建议:“在今年的夏收分配中,应该强调把粮食分到户,允许社员自己在家里做饭。愿意入食堂者,可以自由结伙,重新集中粮食。”在这里,虽然朱德等人没有明确表示要解散公共食堂,但对于公共食堂的否定态度已是很明朗了。
公共食堂“全垮掉不见得是坏事”
为了总结“大跃进”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党中央决定于1959年7月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乘专列去庐山的途中,于6月22日在专列上接见了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及书记处书记史向生等人。在谈话中,毛泽东对河南省委领导说:“食堂要坚持下来,又可以坚持下来。我不是要你们的食堂垮,我是希望能够坚持下来。”又说:“不要去提倡食堂坚决垮台,是坚决自愿,坚决办好。”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农村公共食堂不但极为关注,而且希望公共食堂能够坚持下来。
朱德参加了这次庐山会议,在会上发言中讲得最多是公共食堂问题。7月6日,他在中南组会议上发言:食堂要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还要搞经济核算。我们应当让农民致富,而不是让农民致穷。农民富了怕什么?反正成不了富农。对农民私有制要看得重些。办公共食堂,对生活有利,但消费吃亏。供给制是共产制,工人还得发工资,农民就那样愿意共产吗?食堂自负盈亏,公家总吃亏,办不起来不要硬办,全垮掉不见得是坏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