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现代样板戏《奇袭白虎团》诞生记

作者:袁成亮




  现代样板戏《奇袭白虎团》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体裁的戏。与其他样板戏相比,《奇袭白虎团》将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用于现代战争生活,特别是其中的武打场面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奇袭白虎团》这部戏是怎样诞生的?它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方荣翔与《奇袭白虎团》
  
  现代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的诞生与著名京剧演员方荣翔的“开拓”是分不开的。
  方荣翔6岁开始练功,8岁入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科班学艺,12岁登台演出,先后拜骆连翔、张鑫奎、裘盛戎为师,擅长表演花脸。1948年,方荣翔在邓华将军的介绍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到朝鲜战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的一员。一次,方荣翔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时,在一份《战地简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智歼李伪军白虎团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定将这一事迹搬上京剧舞台。不久,他与剧团的李师斌、李贵华经过日夜磋磨搞出一台京剧《奇袭白虎团》,剧中李师斌扮演杨伟才(后江青将其改名为严伟才)、方荣翔扮演志愿军某部团长。这台戏尽管在表演程式上还保留着传统戏浓重的痕迹,但由于题材新颖,尤其是在京剧舞蹈、武打程式方面很有创新,一经演出便受到志愿军战士的热烈欢迎,成为每场必演的剧目。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中央鉴于志愿军已完成抗美援朝任务,决定全部回国。周总理为此特地赴朝鲜访问。在欢迎周总理的晚会上,周总理亲切地对剧团全体人员说:“志愿军已完成自己的使命,全军将士都要回国了。你们剧团也要回国了,你们准备拿什么礼品向祖国人民汇报呀?”方荣翔回答说:“总理,我们编演了《奇袭白虎团》,是反映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戏,战地演出很受欢迎。我们回去准备加工修改向祖国人民演出汇报。”周总理听了很高兴,连声说好。
  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回国后,原京剧团一班人马转业组建了山东省京剧团。该团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原先创演的《奇袭白虎团》进行改编。曾编过山东梆子戏《墙头记》的专业编剧孙秋潮负责对原剧本进行加工修改。孙秋潮有着丰富的编剧经验,他对《奇袭白虎团》的创新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他在创新过程中也闹出不少笑话。如为了创新,他曾把“狼披羊皮总是狼”改为“狼戴礼帽总是狼”,结果被人们引为笑谈。
  创新后的《奇袭白虎团》,仍由方荣翔扮演志愿军团长,邢玉民扮演韩大年,殷宝忠扮演志愿军政委,俞砚霞扮演崔大嫂,栗敏扮演李大娘。对于主角严伟才,大家在研究时觉得原来这一角色的扮演者李师斌尽管表演得不错,但年龄偏大了些,经过一番慎重考虑,这个角色最终落到武功好的年轻演员宋玉庆身上。
  宋玉庆8岁入伍,成为军队文艺队伍中的一名“小兵”,1958年作为山东京剧团青年队演员中的好苗子被选送到中国戏曲学校青年演员班学习。回团后成为当时团里最年轻的主要演员。由于宋玉庆长期在部队生活,对剧中志愿军侦察排长的思想性格比较容易把握,武功底子也比较好,美中不足的是他的嗓子条件不算好,唱功方面也欠火候。当他听到剧团选自己出演伟才时,心情非常激动,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角色演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接手这个角色后,每天早晨都跟团里的老演员方荣翔、殷宝忠吊嗓练唱。《奇袭白虎团》中许多动作都是根据现代军事动作加工而成的,为了演好它,演得到位,宋玉庆经常向曾经扮演过这一角色的李师斌请教、学习。在戏中,严伟才有个匍匐前进排除地雷的动作,全凭上臂的“勾劲”和左腿的“蹬劲”,虽然在戏中仅一两分钟,但难度很大。宋玉庆整整揣摩练习了十几天,胳膊肘和膝盖都磨出了血,一双新的练功鞋都蹭开了口,终于把这个动作拿下了。在戏中,还有一个侦察班通过四一五高地的动作,需要从离地三米高的台上翻“云漫”接“云里翻”下地。为了练好这个动作,宋玉庆不仅闪过腰,甚至摔得眼睛淌出了血……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宋玉庆终于将一个志愿军英雄英俊、威武地展现在舞台上。他的表演融老生和武生于一炉,即不乏昂扬的激情,又充满军人的阳刚,成为现代戏中最为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
  作为剧中二号人物,方荣翔并没有吃老本。这次重新排演,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角色进行提炼、再加工。经过一番艰苦的劳作,方荣翔终于将志愿军团长这个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剧中很好地运用胸腔、鼻腔共鸣,使得声音刚劲而柔和,直到今天,他在剧中演唱的两段花脸唱腔还在喜爱京剧的观众中广为流传。
  主角演出认真,配角也是一丝不苟。张金梁在剧中扮演美国顾问也非常到位,个性鲜明。一次,周总理在接见剧组时握着他的手风趣地说:“美国顾问先生,您好!”大家听了都开心地笑了。
  
  从舞台搬上银幕
  
  1964年,为了繁荣现代京剧的创作,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山东省京剧团原本决定派《奇袭白虎团》参加这次会演,但由于当时对这部戏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争议,出于谨慎,京剧团领导经过商量决定先将剧本送北京有关方面审阅,然后再作决定。
  剧本送到北京后,文化部专门召开剧本讨论会。当时会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奇袭白虎团》剧本有点公式化、脸谱化,没有戏;另一种意见认为剧本虽然存在公式化、脸谱化的缺点,但可以改好。而且这是反映当代军事题材的剧目,应该尽量帮助改好。文化部领导研究后决定将该戏从山东调到北京演出,看过之后再定是否修改。《奇袭白虎团》剧组接到命令后,立即进京。这次试演,江青也来了,她看完演出没有在台上露面就走了,这使大家不免感到有些紧张。
  正当大家为《奇袭白虎团》命运担心时,江青将剧组请进中南海进行座谈,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周扬、林默涵、周巍峙等。在座谈会上江青首先发言说:“你们的剧我第一天就看了,喜出望外啊。这出戏我准备请主席看,但要修改后才能请主席看。”“这是很好的戏嘛,我看很有基础,完全可以改好,没有什么好争论的。我已经为山东京剧团准备好材料,给他们本钱。抗美援朝的事情,你们不知道,我可都知道。告诉你们那都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奇袭白虎团》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段插曲。戏很好,一定可以改好……戏中那个小武生叫什么?好得很!唱、念、做、打都不错,是个可造之才。”“这个戏反映了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战斗故事,但艺术概括不算好。生活真实和艺术概括是不同的。艺术概括应比生活更高,要概括当时整个形势和时代精神,艺术创作政治第一。这个戏需要从政治上加强。”
  从北京演出回来后,《奇袭白虎团》剧组上上下下都使出浑身解数,决心把这出戏改好、演好。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奇袭白虎团》在运用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来表现现代战争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突破,特别是武打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在“序幕”一场戏中采用了传统的“二龙出水”、“编辫”等队形程式,中朝两国战士在《国际歌》声中,迎战火,举国旗,分别从上下门以“圆场”冲出,显得别有一番气势。在“敌后侦察”一场戏中,严伟才将“串翻身”、“蹦子”、“卧鱼”等身段连贯起来,轻如矫燕。而在第六场“插入敌后”一场戏中,用传统的“走边”形式来表现代战争中的侦察兵形象,与“夜行军”的气氛十分吻合;翻越铁丝网时运用了“蹦跳窜越”、“折腰”、“跺子蛮子”、“小翻前扑”、“跺子折腰”、“虎跳窜前扑”、“串小翻抢背”等一系武戏程式,将侦察兵战士身手矫健、龙腾虎跃的英勇机智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尖刀班遇“悬崖”时,运用了“台蛮”、“下高折腰”、“台提”、“云里翻”等传统“下高”身段,并创造出“云里前扑”等新的技巧。江青看后兴奋地说:“有很多人说,武打在现代戏中用不上,可以让他们看看这个戏。”除了“武打”出彩外,这次重排还运用了许多民间舞、民族舞的造型和技巧,大大增强了《奇袭白虎团》的观赏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