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2006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叶笃正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方面做很多工作,提意见,搞规划等等。这个舞台,美国不会给我的。
  
  人家不抢你饭碗呀,你就没出息
  
  1991年,叶笃正被美国气象学会选为荣誉委员。这是一个殊荣,因为这个学会自创办以来所有的荣誉会员不超过40人,叶笃正是仅有的两位亚洲籍会员之一。美国气象学会在为他颁发证书时。对他的科学成就称赞不已。
  现在,90多岁的叶笃正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他喜欢和老伴在小区里散散步,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50多年。风雨无阻。
  虽然年事渐高,但叶笃正还没有停止自己的研究工作。偶尔想到的问题和出现的灵感,他都会记下来,并敦促自己尽快行动。
  记者:您经常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是吗?我能看一下吗?
  叶笃正:可以。这是两部分。我希望你呢,只看这一部分,因为这后面是我个人的日记。
  记者:叶老的这个小本是个百宝箱。您这页写的,“森林的清洁作用,空气带来的不清洁的东西到哪里去了。所有清洁的东西不变”。还有英文,很多手写的英文。“森林对水的动态过程的影响”。您现在想到的,好像还不仅仅是大气的问题,还要想植物的问题,我听说您带的研究生里,还有经济学的研究生?
  
  叶笃正:因为现在都是要给国家做事,所以我们做出来的事儿要考虑到底国家得到了什么好处?你投入多少?你投入了100块钱,你得到了50块钱,你失败了。你投入了50得到100,这就是好了,这就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也说句老实话,气象他跟我学,经济呢,我跟他学。两边都得学,我不跟他学,我也指挥不了他。所以,一方面他指挥我,一方面我指挥他,是相互指挥的。
  1995年,叶笃正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用于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曾这样评价叶笃正:“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的叶教授,得到了他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但是,他对学生也会有生气的时候。
  叶笃正:我说一句很苛刻的话:这么想,没出息,没出息,没出息,没出息!你们想想,如果你做的东西,人家不跟着你做,那你就失败了。如果人家跟着你做,抢你饭碗了,你就成功了。你应该从成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应该从人家抢你饭碗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个饭碗就是让人家抢才好,你才算工作做到家了。人家不抢你饭碗呀,那你工作没有做到家,没有出息!
  记者:您已经到这个年龄了,还会很激动、很严厉地批评您的学生,批评他们的一些思想、思路,或者工作习惯,您会不会担心,您是在用一种老年人的思维来要求年轻人的思维呢?
  叶笃正:我不敢说没有思维差距,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人家学到精华。这个精华是什么?最关键的是你要跟人家交流。譬如说我在国外,你要问我,你学到什么东西?我说,我没学到什么东西,我只学到了做工作的道理。我跟我的老师讲话,我也是站在对等的地方跟他说话。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有几次我跟他说话,我说,你这个我不大同意。他也希望我说这个话。同样的,我的学生,谁都说好好好好,我就说这个学生不好。、
  记者: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见,甚至可以反对您。
  叶笃正:要学生说,你这个不行,你要怎么怎么样才好,这个学生才真正是好学生。所以要敢说话,要提不同的意见。我在国外是这样子,我也要求我的学生是这样子。唯唯诺诺不行。
  记者:在您的研究领域里,应该说今天我们国家的水平已经跟世界基本接轨了。但是在您刚回来的时候,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叶笃正:当时在国外,譬如在美国,他们有一种东西叫作高空图。这个高空图大概相当于5公里的高空。他们做这个图已经是日常工作了,但是这种图在我们中国还没有。我还记得,我们所里第一次画出这个5公里的图,我们叫做500毫帕图,我们是要庆祝的。但是我要给你刚才说的一句话做一点修正。你刚才说,我们已经跟他们一样了。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所做的工作,一件一件来看,我们一点儿不比他们差。我还可以举出很多的工作,不管是我还是我学生的,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但是在总体来说,我们还是有差距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承认。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叶笃正先生似乎就是专为气象学而生的。因为在他诞生的那一年,中国也诞生了第一份气象记录。但是对于叶笃正先生来说,这90年其实仅仅是中国气象学的一个开始。作为一个气象学家,他们往往要将目光放到下一个90年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气象学家的眼光,是远远超越任何生命局限的。
  
  (责任编辑 李树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