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亲历中国首次氢弹试验

作者:张蕴钰




  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罗布泊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大气层全当量氢弹试验,使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武器的国家。这次氢弹试验的成功,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次成功进行氢弹试验,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样的速度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严密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氢弹研制要解决许多理论问题,攻克众多工程技术难关。由于氢弹爆炸的当量大,工程设施虽经过多次试验,而对其能否经得住更大的冲击,还需作细致的测量核查。所以,我们在氢弹试验之前还进行过一次氢弹原理性试验。试验结果,无论从原理结构,还是实测结果,都获得了成功。
  1966年12月30日至31日,聂荣臻元帅在核试验基地招待所主持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总结刚刚结束的氢弹原理性试验,研究了全当量氢弹试验问题。王淦昌、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于敏、周光召、方正知和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李觉、核试验基地副政委邓易非等领导及各方面专家参加了会议,我作为核试验基地司令员也参加了会议。朱光亚向聂帅汇报了试验方案,爆炸当量初步定为400万吨,试验时间定在1967年9月。聂帅同意这一方案。之后,由于氢弹研制速度加快,中央专委决定,将试验提前到1967年第二季度进行。因此,基地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加快了步伐。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1967年初,核试验基地召开了氢弹试验工作会议,研究制定试验计划。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国防科委指示,这次试验不再另成立试验党委,由核试验基地党委组织领导。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李觉参加了试验的领导工作。
  试验的准备工作首先从21所开始。根据氢弹研究单位给出的技术数据,经过大量的理论计算,确定在核试验场的爆炸高度6这是与试验工作诸多方面都有关系的第一坐标,据此计算出不同距离点的光辐射能量、冲击波压力和放射性沾染的范围。
  试验的工程保障任务十分繁重,除场区原有的10个永备工号和几十项大型效应工程以外,还需要建设工程327项。我向工兵第124团团长王国栋、政委刘际玉说明了情况,要求动员部队发扬连续作战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在冬季施工,同时要做好防寒准备。正准备撤场休息的部队又投入了新的战斗。领导这项工作的是张志善副司令员。张志善是我多年的老战友、老搭档,我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时值深冬季节,戈壁滩上十分寒冷,狂风卷着沙石漫天飞舞,不时发出令人战栗的吼叫。然而,战士们个个精神饱满,干劲冲天,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早日看到“蘑菇云”。过去工程设计由专门部门负责,图纸要送到北京审查修改。这次,我们基地承接了设计任务。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质量,为现场安装调试创造了条件。部队如期完成了第一期测试工程和第二期装配厂房改造及坑道式装配厂房任务。
  在试验工程准备的同时,各种测试项目的准备工作也在加紧进行。这次试验共安排了38个测试项目,测量仪器设备493台(套),效应试验53个;测试项目涉及力学、光学、核物理、电子学、控制等等。基地21所的科技人员为了在试验中拿到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加班加点,昼夜苦干,顽强攻关。这次试验除沿用飞机挂取样器穿入蘑菇云收集放射性微粒样品外,还增加了两个新项目:一是首次发射固体火箭收集样品;二是采用雷达跟踪。由于原有的控制系统不能满足试验要求,21所的忻贤杰带领控制研究室的科技人员,自己设计研制了灵敏可靠、能远距离测控的第二代控制设备。这一新型的控制设备原计划6个月完成,结果仅用两个半月就完成了。在研制期间,他们每天都加班到深夜两三点钟。进场后的安装调试一般需要20天,他们仅用9天就完成了。
  全当量氢弹试验杀伤破坏区域和放射性沉降范围增加,对各项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气象预报要确保中国西北、东北、华北的十多个省区的烟云径迹可能到达的地区无降水,还要注意烟云出境后不给邻国带来危害。为此,气象预报人员对场外降水进行了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从中找出规律。经过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分析,预报出了试验日期。
  通信保障分队重新研制和改进了主要通信设备,对重要通信枢纽采取防护措施,保证试验中的通信联络畅通无阻。基地制定并下发了《场区安全边界及特定点的防护要求》、《场区安全防护规定》、《参观戒严规定》,制定了《紧急转移方案》和《发生触地爆炸的处置办法》。遵照上级指示,近区由基地派工作人员到居民点组织安全防护,远区由兰州军区和卫生部抽调防护分队、卫生医疗队到敦煌地区待命,以应付意外情况。总参谋部、国防科委会同有关单位调动备用列车和大批卡车在敦煌附近待命,作为转移居民的应急措施。
  1967年3月1日,基地在试验场区开设了指挥所。军内外28个参试单位、6000余名技术和保障人员,从4月下旬陆续进入现场进行准备工作,其中效应单位15个,包括10个效应大队,它们分别是总后效应大队、空军效应大队、海军效应大队、炮兵效应大队、工程兵效应大队、装甲兵效应大队、通信兵效应大队、防化兵效应大队、铁道兵效应大队、第二炮兵效应大队。地方的参试单位有国家卫生部、建工部、铁道部、水电部、石油部、各机械工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所等单位。
  各效应单位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指示,在试验场区建起了各种效应工程,研究核爆炸对各种效应物的影响。总后勤部、国家卫生部为研究核武器对人员的伤害和防护措施,在场区的不同方位、不同距离布放了猴、兔、狗等动物,对这些动物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观察各种条件下核辐射对动物肌体的影响。铁道部为了验证正在修建的北京地下铁道对核武器的防护性能,在场区修建了两段模拟地下铁道。除此之外。效应单位还布置了各种武器及工程、通信等设施,包括飞机、舰船、装甲车、火炮、各种雷达、有线电、无线电通信设备、永备工事、人防工程、野战工事等;民用效应物品有服装、食品、药品、农作物及其种子、机车、工业厂房等。
  
  聂帅坐镇指挥,试验取得成功
  
  5月30日,聂帅向我们发出指示,氢弹试验已进入紧张阶段,各项准备工作务必周到细致,要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万万不可疏忽大意,要千方百计地保证试验的成功和人员的安全。鉴于氢弹原理性试验的经验,一定要充分估计到这次试验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各项预案,切实搞好场地警戒、剂量侦察和监督等工作。根据聂帅的指示,全场又进行了一次查漏补缺工作。
  6月5日,试验用的氢弹在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加工完毕,6月8日运抵机场装配厂房。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