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共“五老”探源

作者:王荣先




  2007年2月,《百年潮》刊登了奚景鹏撰写的《1936年吴玉章没有在保安欢迎斯诺》一文。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同时联想起有关中国共产党“五老”的一些值得考证的问题。
  
  “五老”称谓始于何时
  
  肖显社写的《东方魅力——长征与外国人》一书叙述斯诺到保安时,“中共著名的‘五老’(即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也特来表示欢迎”,似乎告诉人们,“五老”的称谓早在1936年7月就已经有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从年龄看,究竟多大岁数才算“老”?根据肖显社的书里所说:“在当时的战争环境条件下,50岁以上就应当称‘老’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徐特立1877年生,吴玉章1878年生,谢觉哉1884年生,董必武1886年生,林伯渠1886年生,1936年以前,董老、林老尚未满50岁,不可能提出“五老”的称谓;1936年7月斯诺到保安时,五人确实都满了50岁,但吴老正在法国巴黎负责出版《救国时报》,当时也不会有“五老”的称谓。
  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祝贺徐特立六十诞辰,写了一封信,称“徐老同志”,赞扬徐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高贵品质,并祝愿徐老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信中没有提到其他4位老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4月吴玉章回国,途经武汉、重庆等地,于是年9月第一次到延安,参加了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10月又回到重庆,1939年11月再到延安。这时,吴玉章的六十大寿已过去一年多,但是,中共中央于1940年1月15日仍为他召开了庆贺六十寿辰的大会,毛泽东亲自出席并作了祝词。毛泽东不仅高度赞扬了吴玉章的革命精神和业绩,还明确提出了“五老”,他说:“我们的吴老、林老、徐老、董老、谢老,都是很受青年们欢迎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毛泽东文集》时,把这篇祝词收入第二卷,并作了注释:吴老指吴玉章,当时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林老指林伯渠,当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徐老指徐特立,当时任八路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董老指董必武,当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谢老指谢觉哉,当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据上所述,我认为准确地说,“五老”的称谓是1940年1月15日由毛泽东提出,此后一直传颂至今的。
  
  “五老”称谓的
  主要内涵是什么
  
  我认为,毛泽东不仅仅是从年龄上提出“五老”的称谓,更重要的是指五位老人对人民和革命的贡献。他在给吴老六十大寿的祝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总是要老的,老人为什么可贵呢?如果老就可贵,那末可贵的人太多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标准。就是说,可贵的是他一辈子总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做有益于人类的事,不做害人的事。”他又说;“从同盟会中留下到今天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始终为了革命奋斗,无论如何不变其革命节操的更没有几个人了。”就是说,老人可贵之处在于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利益,艰苦奋斗一辈子,是中国革命的老战士,中国革命的老前辈。这是“五老”称谓的主要内涵。
  大家知道,“五老”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斗争的。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他们又是同情和向往俄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他们把它看做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如饥似渴地学习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们先后参加了共产党,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入党后,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的事业、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可见,“五老”是革命老人,毛泽东提出“五老”的称谓,是对“五老”的革命精神和业绩的尊敬和表彰。
  
  为什么要提出“五老”
  
  我认为,这与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
  第一,教育新党员的需要。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全国的党员只有4万余人,而且主要集中于红军和陕甘宁边区;在国统区,由于反动派的破坏,几乎没有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全民抗战中,党的领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发展党员。到1938年底,全国党员发展到50万人。为了教育新党员,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增强党性,提高战斗力,中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努力。1939年5月30日,陈云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文章。7月8日,刘少奇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12月21日,毛泽东写了《学习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共党员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不到一个月,在庆贺吴玉章六十寿辰大会上,毛泽东又提出“五老”,高度赞扬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业绩,号召全党同志向他们学习。
  第二,教育爱国青年的需要。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党校、马克思列宁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lO余所学校。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经常去作报告,教育这些革命青年“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建设新中国永不退缩,勇往直前,要坚决地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奋斗到底!”1940年1月,毛泽东又号召大家学习吴玉章对于革命的坚持性,在全党和革命青年中树立榜样。
  第三,教育全党在复杂形势下坚持奋斗的需要。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于1939年底到1940年初,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如何正确看待形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抗战阵线可能发生内部分化,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妥协,但抗战现已发动起来,在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可以冲破一切障碍,继续前进和发展;在复杂的斗争情况下,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坚持奋斗下去,号召青年“要跟这些反共分子作斗争,反对妥协投降,反对反共”。1940年1月,毛泽东提出“五老”,就是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革命青年向他们学习,始终站在时代的前面,努力奋斗。
  总之,毛泽东提出“五老”,是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教育全党,特别是青年在复杂形势下,为抗日救国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五老”称谓的几种提法
  
  目前,就我看到的书、报、杂志上,涉及“五老”称谓的有三种提法,即:延安“五老”,中共中央“五老”,中共“五老”。尽管提法不同,但都是指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五位革命老人。我认为,延安“五老”和中共中央“五老”这两种称谓,都不够准确。
  就延安“五老”来说,虽然他们都曾在延安工作和生活过,但其中董必武大部分时间不在延安。抗日战争爆发后,董必武1938年起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参政员;1939年起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曾兼任南方局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宣传部部长,较长时间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代表团成员,参加国共谈判;1946年起,主持中共中央南京局工作,兼任南京局地下工委书记,仍然战斗在国统区。直到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国共谈判彻底破裂后,董必武才于1947年3月7日撤离南京,飞返延安。
  至于中共中央“五老”,顾名思义,至少应该在提出“五老”的称谓时,五人均系中共中央委员或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38年底,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增补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为中共中央委员。1945年6月,中共七大选举徐特立为中共中央委员。1956年9月,中共八大选举谢觉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事实上,早在七大前已有“五老”的称谓,徐老和谢老那时还不是中央委员。所以,称呼中共中央“五老”,不很确切。
  中共“五老”,这是肖显社《东方魅力——长征与外国人》中的提法。毛泽东在前述祝词中提到“五老”的时候,曾说党外也有很多受青年尊重的老人,还说吴老是“我们党的光荣”。我认为,这些话足以说明“五老”是中国共产党的“五老”。大家知道,“五老”早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都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其中董必武1920年参加早期中共党组织,林伯渠1920年8月参加上海中共早期组织,吴玉章1925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谢觉哉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徐特立1927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可见,称中共“五老”,是比较恰当的。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五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虽然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五位革命老人已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逝世,但全党和全国人民仍然怀念他们,永远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