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筹备香港回归的日日夜夜 

作者:朱育诚




  当英国米字旗降下来、英国国歌声停止时,距离1997年7月1日零时还差几秒的时间,全场一片寂静。大家眼睛盯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内心里在数着十、九、八、七……仿佛这段时间突然变得很漫长。当时钟敲响7月1日零时的一瞬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亢、嘹亮的国歌响彻整个会场时,我含着热泪,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从这一刻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个在150多年前被人掳去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1988年至1998年,我曾任中共香港工委秘书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在筹备香港回归过程中担任香港回归接收仪式及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委员和安全保卫小组副组长,全程参与了香港回归前的大量准备工作。时值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回忆起当年往事我还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准备工作的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十二条基本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基础。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已经启动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准备工作。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这是香港回归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90年4月4日,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是香港回归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随后中央召开了港澳工作会议,中共香港工委书记、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主要内容是要求我们抓紧和落实香港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讲1997年转眼即到,各项工作要像一个系统工程的图标那样,用倒计时的要求,采用目标管理方法,去完成香港回归祖国的任务。
  1994年10月5日——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1000天,周南召开会议,研究和策划香港回归的各项准备工作,决定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内成立两个小组,一个是由张浚生副社长负责的宣传组,一个是由我负责的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组。由这两个小组开展先期工作,为中央的统筹回归工作做准备。巧合的是,末任港督彭定康当天也在香港立法会发表施政报告《香港:掌握千日,跨越“九七”》。
  中央正式具体部署香港回归交接工作是在1995年3月17日。这一天,正式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钱其琛任组长,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任副组长的香港回归’接收仪式领导小组,组员有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鲁平、周南、外交部副部长姜恩柱(后更换为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总参副总长隗福临等。因在港交接的同时,北京市也要举办相应的庆祝活动,所以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也在组员之列。同年5月11日,香港回归接收仪式及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成立,由罗干任主任,副主任有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中央办公厅常务副主任胡光宝、中央政法委秘书长束怀德、姜恩柱(后更换为王英凡)、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副主任王凤超、张浚生、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程建宁(后更换为董良驹)、张百发。成员由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宣部、统战部、国新办、中联部、财政部、公安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台办、侨办、总参作战部、总政、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澳门分社等机构的人员组成。我作为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同志参加筹委会。筹委会下设三个小组:筹委会办公室,国务院副秘书长李树文任主任;宣传组,由中央外宣办主任曾建徽任组长,副组长是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安保组,组长束怀德,副组长由公安部副部长田期玉、安全部副部长王富中和我担任,成员有广东省公安厅厅长陈绍基、总参作战部副部长许和震。
  中央对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和庆祝活动,总体上是八字方针:庄严、隆重、俭朴、热烈,要求“精心筹备,精心策划,确保安全”。同时,中央指示中共香港工委:“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务必做到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此外,通过同英方进行交涉谈判的中英联络小组组长赵稷华大使,我们得知英方希望“体面地撤离香港”,对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要求是“庄严、得体”。
  据此,筹委会的各个小组和中共香港工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交接仪式地点的确定
  
  按照中英双方对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要求,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政权交接地点的确定。交接地点提了很多,如香港岛上的跑马场、政府大球场、市政局大会堂、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一期、九龙半岛上的香港体育馆。1995年8月到1996年5月间,在胡光宝带领下,李树文、我以及新华社香港分社办公厅、行财部、保安部等一行人员对这些地点逐个进行了认真考察。我们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场地要满足我们各方面的需求;(2)不要受其他方面干扰,包括气象、交通、安保等因素。从香港现有场地来考察,首选是跑马场、大球场,这两个地点面积大,容纳人数多,但四周都是高楼,安全保卫工作量太大,单行线使得交通疏导工作困难。香港体育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理想,但可惜不在香港岛上,离特区政府太远。市政局大会堂历来是香港总督来港离港的活动场所,紧邻中环皇后码头,英方撤离也方便,但最多只能容纳1200人。香港会展中心一期各方面条件不错,但能容纳的人数也有限。正在我们踌躇不定、左右为难间,传来香港会展中心二期正在填海建造中的消息,据说有较大的展厅。我们立即找到建造会展中心的老板郑裕彤先生,向他咨询会展中心二期的建设方案和基建进度。当得知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可以在1997年5月份完工,里面有两个大厅都可以容纳5000人左右时,我们多次进入工地现场进行考察,都感到这是最理想的政权交接的场地。我们把在香港考察的情况如实地向中央汇报,中央同意了我们的报告,确定在会展中心二期五楼综合大厅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同时,中央还决定在会展中心二期的七楼大厅,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暨宣誓就职仪式。
  此时,英国方面也在进行考察,他们通过中英联络小组向我方建议在中环添马舰填海的地方搭台进行政权交接。我们没有同意。因为我们曾多次征询香港气象部门,得知此前十几年间的6月底7月初香港多暴雨,1997年之前的几年甚至有大暴雨,如果在外搭台举行仪式,一下暴雨,台下的人将无处藏身。经反复交涉,英方同意在会展中心二期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但英国人还是坚持把添马舰作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地点。事实证明,1997年6月30日傍晚在英方进行告别香港仪式时,风雨交加,雷电轰鸣,香港以这种方式送别了殖民统冶155年的大英帝国。
  这样,关于交接地点剩下的工作就是督促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尽快完工。但因房顶是曲面的金属板结构,制作工艺复杂,1997年6月中我们去检查时,还在漏雨。后来得知,为不耽误政权交接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