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攻克青藏铁路建设“瓶颈”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了?
程国栋:其实我们搞冻土的一直想的也就是这些,青藏铁路承接了几代人的梦想与心血,这话对我们来讲确实是这样。现在长江大桥不算什么了,但当时是非常
了不起的,叫“共产主义建设工程”
程国栋生于上海。在高中毕业时,学校组织毕业生参观华东师范大学地质地理系。一位讲师介绍了关于打开喜马拉雅山改变中国气候的大胆设想,这深深地打动了尚未决定未来人生事业方向的程国栋。不多时日,程国栋又从北京地质学院的招生广告中看到两项大工程的简介。于是他瞒着家长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
记者:您在选择这个职业时,有没有想过将来可能也会做一个大的工程?
程国栋:我考北京地质学院这个学校,想的就是大的工程。中学毕业的时候,我记得北京地质学院那个招生广告非常吸引人,它讲了两个工程,一个叫南水北调,一个叫长江大桥,当时的说法就是把这两个工程叫做“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工程”。虽然现在长江大桥不算什么了,但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共产主义工程”,我就冲着这个,报考了这个学校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
记者:您觉得应该有这样的气魄作出这样的事业来?
程国栋:我们那时大概受苏联的影响比较多,对“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工程”,大家都很羡慕,想建功立业,想参与这样的大工程。
1965年程国栋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被分配到冻土研究室工作。此后他便与冻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与青藏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者:那时工作条件应该很艰苦吧?
程国栋:很艰苦,那时确实很艰苦。
记者:那时有没有高压氧舱?
程国栋:没有,绝对没有。连交通工具都很困难,我们去青藏高原坐的都是解放牌汽车。
记者:坐在车厢里?
程国栋:哪有车厢?都是露天的。坐在后面那个车斗里,当时的路很差,叫“搓板路”,坐在车上,颠得心里难受死了。
记者:您印象当中,当时最艰苦的是什么事?
程国栋:大概是1976年左右,我们去青藏高原有两个方案,西线基本上是沿着青藏公路走的,而我带队走的东线是无人区。那个地方比较危险,紧张得不得了,高原上没有路的地方,汽车很容易陷进去,陷进去后,有时能挖出来,有时挖不出来,挖不出来就有生命危险,无人区嘛。
记者:前后也没法联络,也没法通讯。
程国栋:还有一个紧张的情况是最怕得病。当时跟我一起去的还有一群唐山的学生,有一次搞测绘,作业完成后,下了像冰粒一样的雨,一个学生被淋后感冒了,当天晚上就发烧,眼看着就不行了。但没办法,也送不出去,只好靠着当时带去的卫生箱抢救,好在那个小伙子体质好,熬过来。
从西宁到格尔木那段有一个隧道,在那个隧道里面铁道兵就牺牲了五十几个
记者:为了青藏铁路“上马”论证,你们付出了很大努力吧?
程国栋:从1974年到1978年,我们大规模地做了很多工作,基本上把青藏铁路的初步设计做出来了,我记得各种各样的科研队伍都去了。
那个时候修青藏铁路,牺牲的人不少,这大概也是铁道部后来主张走滇藏线的原因,走青藏线太可怕了。
记者:太可怕?
程国栋:可怕就可怕在高原反应,导致人员的死亡。从西宁到格尔木那段有一个隧道,在那个隧道里面铁道兵就牺牲了五十几个。当然,那时条件确实很差,保障条件也差。
记者:青藏铁路第二次“下马”,与冻土研究的难关有没有关系?
程国栋:那也是个原因,当时还没有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所以在做初步设计的时候,也没有考虑气候转暖因素,但是虽然把初步设计做了,好像还不是很有把握,因为东北铁路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参照,我们走过东北铁路,那条铁路确实很糟糕。所以对于在青藏高原上能不能有把握做好这样大的冻土上的工程,也很难说。
记者:后来听到这个工程最终还是“下马”的时候,您是什么感受?
程国栋:很遗憾。
他们找到很多事实根据支持我
这个学说,后来他们把这些东西放进教科书里去了
虽然青藏铁路第二次“下马”,但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的程国栋出色完成了由国家组织的联合攻关项目——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问题研究。该项目1978年获国家科委“全国科学重大科技成果奖”。程国栋根据自己多年实地考察的结果,并在总结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1983年他的论文在国际冻土权威杂志《寒区科学与技术》(荷兰)上发表,立即在国际冻土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冻土学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冠之以“程氏假说”。“程氏假说”成为迄今为止很有说服力、较完善的厚层地下冰形成学说,国际冻土界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获得较完美的解决。
记者:您当时提出“程氏假说”后,为什么会首先把文章寄给加拿大的科学家马凯?
程国栋:当时在世界上关于地下冰研究领域里,马凯是最具权威的,我的论文寄给他,一方面希望他能看看,另一方面希望他帮我修改一下,结果他正好在野外观测到有几个事实跟我论文中说的一样,他一边给我改,一边提出要引用我这篇论文。后来他还把我的这篇论文推荐到荷兰的《寒区科学与技术》杂志上去。当时我是在这个杂志上发表文章的第一个中国人。
记者: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国际上反应怎么样?
程国栋:有很多人做实验,加拿大人专门搞了三年观测,也有一些人在室内搞冻土科研。他们找到很多事实根据支持我这个学说,后来他们把这些东西放进教科书里去了。
1983年,程国栋被推举为国际雪冰委员会地下冰分会主席。1984年至1986年。在美国陆军寒区研究与工程实验室(CRREL)进修两年,并获该实验室名誉研究员称号。1993年。第六届国际冻土学会议在北京举行,程国栋被推为国际冻土协会主席。同年12月成为新增选的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员。这时他50周岁。
2000年,受铁道部委托,以程国栋为主任的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了《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地质勘察暂行规定》和《青藏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两个文件的编写工作。2001年8月,他们很快就拿出了设计方案和实验路基施工方案,这两个方案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好评。
程国栋说,这两个“暂行规定”体现了40年来中国在冻土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通车。程国栋没有踏上首发列车,但是他当年跟铁道部立下的青藏铁路在冻土地区时速达到100公里的军令状。完成了。
(本素材由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提供,CCTV-10每周22:10、CCTV-1每周22:39播出)
(责任编辑 刘荣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