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王震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

作者:郑家真




  今年是北大荒开发建设60周年。历经三代北大荒人的不懈奋斗,昔日漠漠大荒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而这一切,是与北大荒开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王震分不开的。抚今追昔,作为老北大荒人,我们深深怀念着他。
  
  率“铁兵”挺进三江平原
  
  1954年6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赶到小兴安岭林区汤旺河畔的洪山车站,他先向整装待发开赴鹰厦铁路前线施工的第五师官兵作了动员,随即看望了集结待命的800多名即将退伍的官兵。这些人多数是四川、贵州籍的战士,因四川人太多,贵州又太穷,都不愿回家,王震便对他们说:“留在北大荒办农场好啊,我过去带三五九旅在延安南泥湾开荒,毛主席表扬我们,党中央称赞我们是边区‘发展经济的前锋’。那首《南泥湾小唱》,唱了十多年了!再说新疆开发才4年,眼下有了8个农业师和43个农牧场,硬是把荒滩变成了绿洲。这里呢?北大荒,地势平坦,一马平川,黑土层厚,雨量充足……是个兴办机械化农场的好地方呀!”
  第二天,王震在广场上向准备复员转业的官兵作了开荒建场的动员报告后,并专程赴哈尔滨拜访了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欧阳钦说:“你去的汤原还不是大荒原。大荒原在三江流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形成的冲积平原。那里荒草齐天,渺无人烟,光密山县那一带荒地,就够你开发的了。它相当于好几百个南泥湾哩!”王震面露喜色说:“我带兵进你的地盘,欢迎不?”欧阳钦说:“我双手欢迎。你要是去密山,就会看到县城火车站前立着一个三五九旅烈士纪念碑。战士为解放密山献出了生命,如今在流过血的土地上屯垦建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王震回到第五师师部所在的汤原县营地,对第五师副师长余友清说:“办农场的事就这样定了,你带领先遣队去密山、虎林一带亲自踏查,今年冬天就进去,明年好开荒生产。你们师是铁道兵部队打头阵的,是去点火的,得搞个样子,以后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
  余友清遵照王震的指示,带领先遣组踏查了密虎荒原,确定未来的农场建在虎林县境内的荒区。9月初,余友清率领第五师复员官兵540人编成的垦荒先遣队向虎林进发。到达虎林郊外的西岗荒原的第二天,战士们就开始了营建。不几天就盖起了十几座窝棚和适于过冬的坑道式地窝子。他们还到日伪开拓团废墟上捡砖头,盖起来了砖房。余友清选了一块黄波罗木做了一块牌子,上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部农场(后改称八五○农场)。1955年元旦,战士们敲着脸盆,放着鞭炮,将这块牌子挂上了场部大门。
  农场当年开荒14.4万多亩,播种3.8万多亩,收获了包括部分后续部队在内的口粮、种子和饲料。王震闻讯,给余友清发来亲笔信表示祝贺,并要他做好第二年春天接收1.5万名铁道兵转业官兵的准备,以完达山为中心,建立几个机械化国营农场。
  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呈上《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他陈述开发北大荒的重要意义,“建议铁道兵在密山、虎林、饶河三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业企业……这片大荒地开垦的主要工程是排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工程,如果能将铁道兵1955到1957年收入的工程费1亿元用于投资,到1960年即可使1000万亩地投入生产,年产粮食将达到30亿斤。”
  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报告,圈阅并批示“刘、朱、周、陈、小平同志阅退彭。”彭德怀在报告上作了批示:“王震同志提议可以先小搞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再扩大一些。”
  年底,八五○农场收获后,王震便四处奔波,亲自组织指挥这场已远非“小搞试验”的垦荒战役。1956年2月5日,王震命八五○农场派三个踏查小组分赴穆棱河、南横林子、饶河沿江一带,为扩建新场选择开荒布点的位置。6月5日,又令八五○农场派出三个中队去一棵树、小西山、迎门顶子、虎头、南横林子等地,为即将建立的新场盖房子、修路。与此同时,王震指示八五○农场修复密山至虎林的公路,兴建密山、裴德两座大桥。铁道兵第九师派来桥梁团和机械大队协同施工,完成裴德至湖北段54公里线路。在余友清、黄振荣、李瑶含等指挥下,修复了虎林至宝清的公路。
  1956年,王震不辞辛劳,分别到铁道兵各师做动员工作。这一年,先后动员铁道兵第二、三、四、五、六、九、十一等师和一个军官预备队共1.74万名指战员陆续开进北大荒。王震考虑到铁道兵干部缺乏办农场的经验,又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动员一批干部来北大荒。从1955年元旦创建八五○农场开始,历经一年紧锣密鼓的筹备,到1956年年底,王震在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摆开了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战场。
  1956年6月,中央农垦部正式成立,王震出任农垦部部长。这年冬天,王震亲临新垦区的首府密山县,在铁道兵农垦局会场,他对老部下和“铁兵”们说:“快过年了,我送给大家一副春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艰苦创业。”“铁兵”们听了激动地鼓起掌。
  
  指挥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
  
  1957年底,铁道兵垦区已拥有农牧场13座,职工2.28万人,耕地260多万亩,播种面积107多万亩,收获粮食1.25亿斤。然而,对于面积有5.7万平方公里的北大荒来说,新垦区不过是一角。为了更好地开发北大荒,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意见提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动的情况下,应实行军垦。”
  由于中央发出了号召,于是出现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壮观一幕。从3月到5月,短短3个月时间,大批万官兵从全国各地纷纷北上,向北大荒挺进。到5月底,进入黑龙江垦区的复转官兵共8万多人,其中排以上军官约6万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以及随军家属等,号称“十万”大军。
  十万人马,超过了当时两个农垦局(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原职工总人数的一倍,而大多数又是在荒原新建点,条件异常恶劣。首先是抢盖马架子,以解决荒原建点中面临的“地无一垅,房无一间”的燃眉之急。马架,就是一种用草木搭成的最简易的住房,形似“人”字形马架,故名。它当年为安顿十万大军开发北大荒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北大荒农垦史》记载:“1958年春,预一师1488名转业官兵用100天时间就盖了1000多间马架,使萝北荒原上出现了几十座‘荒原新村’;3475名转业官兵到八五九农场,苦战20多天,砍条子,割茅草,铲草坯,抢盖马架360多间;八五二农场,总后勤部、第二航校、空军十一师、志愿军二十一军等68个单位共3640名转业官兵的到来,分配在六个分场和畜牧场各新建点,还扩建第七分场。初建点,没有住房,转业官兵白天下地开荒生产,晚上点灯抢盖马架,有的住地窨子……”
  这是一场全面出击的“人海战术”。济南军区后勤部转业军官300多人分配到八五三农场某分场,头一项任务是去一分场二队背粮、背盐。春天开化,车马未通。每人用一条长秋裤,裤腿用绳子一扎,装上大米,套在脖子上,每人负重四五十斤,涉水过河,来回140多里。八五四农场转业官兵,因新建点东大岗处于沼泽包围之中,为了解决原粮加工问题,专门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从三分场抬回石磨,8人抬一磨,涉水几十里,硬是把石磨抬回东大岗。八五五农场动员800名转业官兵,抢修宝清到七星河的公路,苦战10昼夜,将这条全长96华里、大小桥梁33孔的公路,全线修通。八五六农场的转业官兵因农机具严重不足,就用人拉犁杖、人拉圆盘耙和播种机,进行翻地、整地和播种;有的地块,干脆用铁锹翻地。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