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抗战时期的“游击大王”贾若瑜
作者:刘 波
卫立煌说:抗大有一个教员
讲游击战讲得很好
1938年12月,为壮大抗日力量,培养大批抗日干部,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抗大第一分校、第二分校,挺进敌后办学。1939初,贾若瑜随抗大第一分校到了山西。作为军事总教,肩负着教学规划的重任,他深感军事课教学应按照战争的需要改革。当时八路军的教学内容一是依照苏军战斗条令第二部,二是按照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战术,主要是以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总结的十六字诀,发展为运动战的基本战法,即“迅速、秘密、机动、突然”八个字。到了敌后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军当时的方针是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战术就不能仅限于原来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教学内容也要适应新的作战对象。
为此,贾若瑜就到离抗大一分校仅20多里路的八路军总部作调研。他找到作战科长罗舜初(后任海军司令)、队训科长李寿轩(后任铁道兵司令),对他们说:“军事课需要充实,请给我点材料”。这样,他就取得了鲜活的战例材料,有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一二○师的雁门关战斗,一二九师的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阳明堡袭击战、长乐村的急袭战、七亘村的重叠埋伏战等。他又到一二九师找刘伯承师长,到第三八六旅找陈赓旅长求教。刘伯承总结了当时我军各师对日寇的游击战经验,向他讲了游击战的基本原则:“什么是游击啊?游,就是走;击,就是打。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硬碰是拼命主义,都是要不得的。我们要游,要击。也就是,哪里好走,走那里;怎样好走,怎样走;哪里好打,打那里;怎样好打,怎样打,才是正确的。”贾若瑜听了大受启发。
贾若瑜在向抗大一分校的八路军讲授游击战的同时,也向国民党第一战区的军官队讲游击战。他反复向国民党军官强调,我军打游击战之所以连挫强敌,关键就在于依靠群众。弱军要战胜强军,必须要依靠群众、武装群众。鉴于当时国民党军是友军,不便直接批评,他就从正面来强调。他做了两个沙盘,一个是一二九师第七六九团陈锡联部第三营袭击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战例,另一个是第三八六旅神头岭伏击战。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教学中,他主要教授伏击、袭击、破坏。这些国民党军学员多在中央军校学习过三年,习惯于打正规战,对这些课倍感新鲜,于是给贾若瑜取了个“游击大王”的雅号。两期训练下来后,他们报告了司令长官卫立煌。卫立煌又向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朱德反映:抗大有一个教员讲游击战讲得很好,叫“游击大王”。朱总司令到抗大第一分校开会时,从何长工那里知道谁是这个“游击大王”后,当即把贾若瑜表扬了一番。贾若瑜由此得到“游击大王”的雅号。
贾若瑜还为阎锡山的部队讲过游击战课。当时八路军与阎锡山建立了统战关系,阎锡山在浮山整顿部队,办了一个训练班,牺盟会也有人参加,请八路军派人去讲游击战。八路军总部又派贾若瑜前往。贾若瑜针对阎部鱼龙混杂的现象,重点讲了我军的军队建设经验,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等,同样引起了良好的反响。阎军对贾若瑜十分敬重,礼遇有加,按照贵宾的伙食标准招待。贾若瑜在八路军中习惯了官兵一致和粗茶淡饭,对此深感别扭,就对接待方建议,“吃饭别搞那么复杂”,但阎军接待标准仍然不变。一次他晚上加班需要夜宵,想自己解决食物,就到外面买了一次鸡蛋糕吃,结果对方发现后,天天都在餐桌上放鸡蛋糕,令他哭笑不得。
指挥突围建奇功
贾若瑜不仅对游击战理论上讲得好,在战场上指挥作战也同样十分出色。抗日战争中他率部驰骋胶东,勇于虎口拔牙,善于以谋略制敌,打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1940年4月,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在掖(县)招(远)边成立,刘汉任校长,贾若瑜任副校长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教导团团长,不久接替刘汉任校长。抗大支校刚刚成立,就遇到国民党的暂编第十二师来犯。该师全是日械装备,自吹在胶东“打遍胶东无敌手”,十分狂妄。抗大一分校仅有两个学生营,在时风涧东山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贾若瑜在代田指挥部队,与从北面来援的第十三团协同,选择敌人开午饭的时机发起攻击,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部队缴获不少。这是贾若瑜指挥的第一个大仗。
1940年冬,贾若瑜指挥抗大学员打了一场规模更大、困难更重的一仗。当日寇对大泽山根据地进行合围“扫荡”时,山东纵队第五旅决定率领主力部队转移,把中共胶东区党委、行政公署、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加上党校,共2000多人的非战斗人员,交由贾若瑜掩护,并指定带到勺子头(所里头)山区隐蔽。贾若瑜提议:“抗大仅两个学生营,武器也不是很好,要带这么多非战斗人员上山,有陷入死地的危险,是不是让我带着转?”但上级不同意,他只好执行命令。
果然,贾若瑜带着队伍一上山就被敌人团团围住。山上只有两条通路,南面一条通往国民党顽军占领区的路口叫何庄口,被顽军堵死了;北面一条的路口,也就是我方上山的路口,也被日伪军1000多人堵死了。山上既没有人家,也没有水源和粮食,更没有弹药储备。这是一座石头山,敌人的一发炮弹所产生的跳弹就足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敌人准备第二天攻山,眼看着胶东的党政民机关和抗大支校就要在这里被“交代了”。危难之际,贾若瑜冷静地思考着突围良策。从地图上看,这里根本没有其他的出路,于是他派多人寻找通路。部队找来一个羊倌报告说,他从山北来,北面也发现敌人,没法回家了。贾若瑜听罢说:“你从山北来,说明还有路。”羊倌说没有路,只能沿分水岭的水沟行走,但很困难,尽是石头,骡马行走声响很大。
他听后与政委廖海光一起商定从山北的沟中撤离。为避免发出声响,他令人将骡马脚上都裹上棉花。撤退时,派通讯排留一个班警戒南北两个山口,同时在山上燃起火堆,不时向山下投手榴弹和射击,布设疑兵阵,他自己则率部在山沟中潜行。队伍行至山北的水沟时,与驻北山出口的满家、杨家之敌相距仅200多米,连敌人的哨兵在烤火,都看得一清二楚。敌人万万没有想到我军会从这里撤出。第二天,敌人攻山,担任掩护的通讯排长郭永刚和班长胡文奎牺牲了,其他人成功转移与主力部队会合。这一仗,惊动了胶东军政首长,他们派人四处调查到底牺牲了多少人,当得知仅牺牲了两人时,大为惊叹,感到不可思议。
指挥若定,智取李付庄
1941年7月,贾若瑜调任山东纵队第五旅参谋长后,将课堂上的理论从容地运用于抗日战场上。
1942年4月,山纵第五旅政委高敬纯突然接到中共山东分局发来的机密电报,命令他亲率一个团到胶济路北侧策应国民党山东保安第一旅姜黎川部来胶东根据地整训。姜部因同八路军搞统战,受国民党顽军迫害,急需到胶东地区休整。高政委和旅长吴克华商量之后,决定让贾若瑜指挥部分主力部队执行这一任务。当时贾若瑜指挥的部队有第十四团、旅特务营(欠一个连)、一个骑兵营,共五个营的兵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