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改革开放史上的特区货币问题

作者:王 硕




  2006年,国内《南方周末》、《百年潮》、《中国金融家》等报刊先后刊登了几篇文章,回顾中央当年拟发特区货币的若干情况,比较引人瞩目。特区货币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和深圳特区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中央到特区,从国内到海外,在长达十余年时间内,各方面对此问题建言献策,影响较大。据笔者阅读所见,此前,国务委员张劲夫和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两位当事人在各自的著作中也曾述及此事。阅读这些文章后不难发现,各方面对特区货币的回忆和探讨尚有不一致之处。本文尝试对此事进行考察分析,以尽可能理清这一思想产物前后变化的轨迹。
  
  特区货币的提出
  
  不少文章已明确,原广东省委书记、省委常委兼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吴南生最早提出了发行特区货币的主张。吴南生的这一设想从何而来呢?笔者以为,这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吴南生集思广益的结果。
  深圳一开始搞对外开放,金融状况就极为混乱。1979年11月14日,在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主持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业已正式提出“特区内使用什么货币也要考虑”。1980年4月1日,外汇券开始在国内发行之后,人民币、港币、外汇券三种货币在深圳同时流通,港币优势,外汇券次之。人民币最劣,特区金融市场更形混乱。这是地方领导人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1980年9月24~25日,在中央书记处讨论广东如何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会议上,姚依林对习仲勋说,“打个比方,广东是个独立国,你是总统,你这个‘国家’如何发展?”“我甚至想过,广东可不可以单独发行票子?国务院领导讲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同时也是广东省银行,我看也可考虑单独成立广东省银行。这事将来要考虑,甚至可以单独发行货币。不这样独立来考虑,很多优势发挥不起来。”习仲勋回到广东后,原原本本传达了中央书记处会议内容,其中就包括姚依林的这番讲话。笔者以为,这应该给主政深圳特区的吴南生以很大启发。
  深圳金融货币状况极为混乱,是吴南生倡言发行特区货币的一个原因,但还不是主要原因。三币混战的现象不仅深圳有,内地也有,深圳因为与香港接壤,情况突出一些罢了。最重要的,也是燃眉之急,是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汇率偏低、价值被高估的情况,对国内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十分不利,中央要求深圳特区主要依靠大量引进外资的发展战略面临难以破解的难题。吴南生倡言发行特区货币的初衷正在于此。这一点,在有的回忆文章中被忽略了。
  1981年5月2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向中央和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我省试办经济特区的情况报告》,报告由吴南生主持起草,正式提出发行专用的特区货币。在国务院于同年召开的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广东这一建议引起与会者的重视。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许涤新认为要认真研究、谨慎行事。中央于7月批转的会议纪要中指出:“人民银行要抓紧研究是否要在深圳发行特区货币的问题。”特区货币可行性论证工作由此发端。
  198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到深圳调研后,提出近期不发行特区货币的意见。同年4月,人总行向国务院报告:发行货币问题比较重大,涉及方面也较多。不宜仓促定论。这一意见明显持观望态度。这有其特定的背景。1982年1月,中央下发几位政治局常委批示的文件,要求严厉打击广东等地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活动。1982年2月,在中央召开的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上,中央有的领导人强调特区等地正在经受腐蚀与反腐蚀的极其尖锐的阶级斗争,会上还印发了引起较多争议的《租界的由来》的材料。1982年大多数时间里,特区政治气候一直阴晴不定。就中央最高决策层而言,此时来明确特区货币发行问题并不合时宜。
  1982年12月,中央下发50号文件,强调继续办好经济特区,并第一次把经济特区工作从广东省内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具体举措提升到中央层面,指定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国务委员谷牧具体分管。文件提到试办特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指出:“有人主张在深圳发行一种能自由兑换的特区货币,来制止港币在特区流通。这是个大题目,有关部门要抓紧调查研究,提出方案。”
  由此,特区货币问题再度引起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
  1983年1月,钱俊瑞、宦乡率国务院联合调查组到深圳等地研究特区货币问题。调查组总体上表示了肯定的意见。
  1983年2月,胡耀邦视察深圳,高度评价了深圳的建设成就。这是中央高层领导人自1982年以来第一次正面评价深圳。胡耀邦在谈到特区货币问题时说,如果要发行,就必须重视物资储备,要做到票面与票值相一致。
  1983年3月,谷牧在北京召集国务院系统的经济专家研究特区货币事宜,许涤新、薛暮桥、钱俊瑞、宦乡、徐雪寒等人纷纷表示支持,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也表示支持发行特区货币。谷牧要求与会者花半年时间,为发行特区货币工作提供依据,然后用两个月时间向中央讲清楚这个问题,请中央尽快作出决策。
  根据中央指示,1983年4月初,国务院特区货币研究小组成立,随后派调查组到深圳等特区和港澳进行调研。谷牧对调查组负责人刘鸿儒说:“如果你们调查结果,认为发行特区货币不行,那也可以,但必须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4月中旬,谷牧视察深圳时强调说:“现在越来越明显,不发行特区货币是不行了,因为外商进来特区以后,必然会带来各种货币,怎么处理呢?要换成人民币,但人民币的汇率是我们自己定的,和外币兑换的实际币值并不一致,外商就会感到吃亏。如再不解决,外商就不会来投资。当然,小的投资,如搞些简单的来料加工仍然会有的,而大的投资,真正搞事业的,就不可能进来。”
  同年11月底,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深圳谈到特区货币时说:“主张发行和反对发行的都是一些经济界权威。”“有些权威根本就没有来过特区,也没有深入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看过一个反对发行特区货币的材料,完全是坐在家里想出来的,都是吓唬人的,而有些同志看后又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从长远来看,人民币逐步向国际货币靠拢,那是对的。如是这样,不发行特区货币也可以。但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国内的生活水平还不高,一下子难以达到国际水平。”“目前,发行特区货币虽然有困难,但如让外币占领特区市场,而人民币被排斥在外,这种状况就更坏。”田纪云表示,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让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尽快研究此事。
  谷牧、田纪云等人对特区货币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
  1979年至1983年,深圳引资工作由于人民币汇率偏低且不能自由兑换而受到极大影响。深圳与外商签订的协议投资达15亿美元,但实际投入使用的只有4亿美元。而且这4亿美元的8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