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奋斗在工业战线的薄老

作者:林宗棠




  薄一波同志是我最尊敬的老前辈、老领导和良师益友。我最早拜会,与薄老相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我刚调进薄老作为领导成员之一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是当时新提的一个最年轻的副处长。以后我在国家科委、国家机械委、国家经委、航空航天部以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每一个阶段,一直都在他直接或间接领导、关怀下工作。他给予我深深的信任、支持和教诲,让我刻骨铭心,永志不忘。在这纪念他诞辰100周年的时刻,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思绪涌动心头。
  
  高度重视产品质量
  
  上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兴起了一场农业机械化热潮。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是当时国内大量推广的半机械化农机具,经有关农具管理部门与农科所研究,这种双轮双铧犁耕地省力、效率高、好操作。1958年1月,毛主席还在浙江亲自扶犁耕地、示范推广。但是,由于农机制造厂追求进度,忽视质量,大批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到农民手中却不好使用、不能使用,农民怨声载道,给广大农民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这件事引起薄老高度重视,他站得高,看得远,认为讲求质量是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是关系到工业发展方向和宗旨的大问题。为此,他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然后决定立即全部回收、回炉重制,确保产品质量,表现了磅礴的气魄和不可动摇的决心。指令一下,全国上百万台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全部回收、回炉重制,堪称新中国第一次为“确保产品质量”而战的一大壮举,引起了社会极大的震动,也给工业界以深刻的教育。同样,60年代初,当时主管国防工业的贺龙副总理,对待贪图进度,忽视质量,粗制滥造的国防工程也是推倒重来,不讲情面。两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
  这种思想和精神也成为60年代由小平同志亲自主持、由薄老具体负责制定的《工业七十条》的精髓和根本指导思想。《工业七十条》的起草制定。主要是因为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国营工业企业中原有的规章制度被废弃,存在着严重无政府状态的混乱局面,产品粗制滥造,生产形势走入低谷。《工业七十条》的公布和试行,“确保质量”指导思想的实施,对于当时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生产水平,起了重大作用。《工业七十条》堪称我国第一部工业企业管理的《宪法》。小平同志后来告诉薄老,毛主席临终前,枕边还放着《工业七十条》。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工业领域实施薄老倡导或支持的“质量第一”战略,实行“质量万里行”、质量曝光、质量一票否决制,直至制定实施《质量振兴纲要》,都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组织制造一万二千吨水压机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自行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焊结构的一万二千吨水压机,是新中国工业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它是重型机器制造的关键设备,标志着一个国家重型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这台水压机现在还在使用,证明是完全成功的。
  薄老是制造一万二千吨水压机的有力组织实施者。1958年5月,在召开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当时的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沈鸿写信给毛主席,提出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建议。当天毛主席就批示给小平同志:“此件,请即刻付印,发给各同志阅。”当时主持国家经委工作的薄老完全拥护毛主席的决定,并亲自充当工程的组织者和有力后盾。他很干脆地问沈鸿:“你说吧,你需要什么?”凭着沈鸿对我的充分了解,回答也很干脆,说:“我就要林宗棠!”薄老又问:“还需要什么?”沈鸿又答:“不要,我就要林宗棠!”薄老最后说:“那好,我立即把林宗棠调来。”
  就这样,一个以沈鸿为总设计师,以我为副总设计师、总指挥的研发队伍很快建成。当时,万吨水压机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制造,而我国制造万吨水压机的条件一个也不具备,要完全靠自己制造出万吨水压机简直近乎幻想。但是,依靠毛主席和包括薄老在内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和支持,依靠这支研发队伍的勇于创新、一股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经过4年的顽强拼搏,到60年代初,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一万二千吨水压机终于诞生了。这一喜讯同当时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喜讯一起,立即传遍大江南北。
  在这以后,我受委托写了《一万二千吨水压机是怎样制造出来的》这篇文章。薄老看了以后非常高兴,立即送给毛主席看。过了几天,薄老告诉我说:“毛主席专门把我叫去对我说,你写的那篇文章他看过了,称赞写得很好,特别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实践出真知那部分写得尤其好。缺点是文章长了一点,如果再短一点看的人就会更多。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1965年1月22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通栏标题发表了这篇以中国共产党江南造船厂委员会署名的文章,并加了著名的编者按:“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难道这做不到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
  
  搬动民族工业振兴
  
  197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国务院机械委员会的通知》,由薄老任主任。小平同志对薄老说:由你统抓机械工业,当机械工业的“秦始皇”。机械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装备部,举足轻重,关系到整个民族工业的振兴。薄老深知这一点,让我也到机械委员会工作。他雷厉风行,调查研究,组建现代生产大公司、抓发展拳头产品、实行军民结合。同时,他着力于借鉴外国经验,尤其是日本的经验,战后并不发达的日本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能迅速崛起,有什么样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为我所用?
  于是,我就奉了薄老之命,和数位同志多次去日本考察,结论是日本工业振兴是从实施机电产品出口战略起家的。日本以国家的行为连续成功地实施了十来个“振兴法”,直到它的机电产品从被市场斥“东洋货”为“东洋祸”到成为“抢手货”。日本的缝纫机甚至挤垮了世界上最抢手的美国缝韧机,松下、索尼、日立的电器,丰田、本田的汽车横行天下,日本一跃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大国。
  据此,我们写了实施机电产品出口战略的建议报告,薄老同意并即报国务院作战略决策。
  1985年,国务院很快采纳了上述建议,从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振兴民族工业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于把机电工业确定为我国主要的出口战略产业,把机电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产品,重点加以扶植鼓励的战略决策,并成立了以当时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领导小组和由我为主任的下属办公室,颁布了国发[1985]128号文件。
  经过不懈的奋斗,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已经由1985年的16.8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494亿美元,20年间增长254倍。机电产品出口在中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6.1%,上升到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