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歌曲《小白杨》创作的前前后后

作者:熊坤静




  歌颂边防军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歌曲《小白杨》,早已成为一首脍炙人口、享誉国内的军旅名曲。不为人知的是,其创作过程背后还有着一段不应被遗忘的故事……
  
  小哨所建在烈士墓旁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利用其在中国新疆的特殊影响,一开始通过其驻新疆乌鲁木齐等地的领事馆、苏侨协会和苏联侨民,不断地给中国公民非法发放苏联护照和苏联身份证件,在中国居民中散布谣言,挑拨离间,诱使中国公民背离祖国,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与新疆当地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公开鼓动和组织中国居民非法外逃。境外的苏联当局甚至出面向新疆境内邮发了大量的信件、电报及召唤书、邀请书和出生证等,并利用广播、报刊等引诱煽动中国公民。因此自1962年4月8日起,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县沿中苏边境一些公社的群众开始非法越界外逃,四五天之内便在全县形成一股风潮,并很快波及裕民县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直属的霍城县,至5月末达到高峰。在此期间,伊犁、塔城两个地区下辖的塔城、裕民、霍城和额敏等县的边境居民非法外逃去苏者达5.6万多人,带走牲畜30多万头,致使40多万亩土地未能播种,大量已播种土地荒芜,有的县及公社机关陷于瘫痪,不仅造成了政治上的重大影响,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史称“伊塔事件”。
  这一震惊中外的事件发生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党委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自5月11日起,从农四师、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农十师和兵团直属单位先后抽调选派干部、职工17560人组成工作队,配备汽车§9辆,拖拉机和康拜因45台,奔赴指定地点执行“三代”(指代耕、代牧、代管)任务。至当年8月,工作队将代耕、代牧、代管的土地、牲畜、财务全部移交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按照中央军委的决定和要求,在新疆军区和兵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从8月开始,至1964年上半年,全兵团共组建了315个齐装满员的民兵值班连队。自11月起,兵团又开始有计划地规划建设边境农场,至1966年底,共建成总人口为15.55万人、耕地面积达234.13万亩的38个边境农场,分布在伊犁、塔城、博尔塔拉、阿勒泰、哈密、阿克苏、昌吉和克拉玛依等地长达2019公里的边境线上,形成一条纵深达10~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上述措施大大充实了边境防务,发挥着重要的国防屏障作用。
  江苏支边青年、时为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职工的孙龙珍响应号召,主动要求加入了“三代”工作队。她所在连队承担代牧任务,就是把流散在野外无人看管的牛羊收拢起来重新编群放养,保护好当地群众的财产,最后再归还给他们。边境农场建立后,她就自愿留了下来,成为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的一名职工。
  当时的边境很不稳定,中苏双方时有摩擦。转眼到了1969年6月10日这一天,太阳还未爬上巴尔鲁克山,一六一团牧工张成山就出牧了。羊群顺着它们早已熟悉的牧道,追寻着肥美的草滩,一路走进了一片长着肥嫩青草的三角地带——当时被苏联单方面认定的“争议区”。等张成山反应过来正要上前拦阻羊群时,对面跑过来一名骑着顿河马的苏联边防巡逻兵,不由分说就将他给强行绑架了。
  “快来人啊!我们的人被绑架了!”有个牧民见此情景,一边呼喊着一边急匆匆地赶回连队报告。义愤填膺的战友们遂操起铁锹棍棒,呐喊着冲向三角地。当身怀六甲的孙龙珍也操起铁锹准备出发时,小姑子急忙上前劝阻说:“嫂子,你有身孕,我替你去!”
  “不,我是民兵!”
  就在距离事发地百米远的地方,这群奔涌而来的兵团职工突然遭到对方哨所的机枪扫射,其中一颗子弹射进了孙龙珍的胸膛。当战友们迎着弹雨把她从草地上抢救回来时,她已停止了呼吸。鲜血渗透了她的衣服,腹中的胎儿还在蠕动……
  在排长李永强的带领下,附近的边防战士们奋起还击,当场击毙了6名苏军。这就是著名的“塔斯提事件”,亦称“孙龙珍事件”。
  遵照孙龙珍家人的要求,战友们把她的遗体安葬在塔斯提河畔。6月14日,孙龙珍被兵团党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25日,她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后来,这里辟建为烈士陵园和“孙龙珍纪念馆”,成为当地的一处“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孙龙珍事件”之后,苏方在张成山年年放牧的冬窝子处拉起了一道铁丝网,自己强行划分了国界。但是苏军白天刚拉好,晚上就被我边防居民给拆除了,如此你拉我拆了几个回合之后,铁丝网终究没有拉成。1974年,新疆军区决定在此设立边防哨所,隶属于军区边防六团,所址就选在塔斯提河畔离孙龙珍烈士墓不远的一个山岗上。
  
  小白杨在艰难中成长
  
  1983年春,塔斯提边防哨所的锡伯族战士程富盛,回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孙扎齐牛录公社探亲。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团坐在一起吃饭时,小程无比自豪地讲述了哨所的光荣历史以及战友们戍边卫国的一些感人事迹,同时也说到了因哨所生活单调、寂寞,以至战友们思乡心切的情况。其中孙龙珍烈士的故事着实让小程的老母亲感佩不已,而儿子所在哨所环境恶劣,炎炎夏日甚至连一棵遮荫纳凉的树都没有的无情现实又使老母亲难过万分,为此她一连几夜都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最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小程离家归队那天,她把自家培育的20棵白杨树苗子郑重其事地交到儿子手中,再三叮嘱说:“锡伯族有卫国戍边的传统,你要像先辈一样,在部队好好干。一定要种活这些树苗,让白杨树陪伴你们守卫好祖国的边防……”
  见到程富盛背回的树苗,战友们甭提有多高兴了,大家想象着不久即将告别荒芜、即将有绿树陪伴他们站岗放哨,就会情不自禁地露出无限喜悦之情。但是转念一想到哨所周围多为沙砾石子所覆盖,下面的土质碱性很大,且方圆5公里之内没有水源,小树很难成活的残酷现实,战士们又不免心情沉重起来。
  面对困难,大家没有气馁,下了岗哨的战士硬是轮流把黑土从10多公里外背上了哨所。植树那天,官兵们抢着挖坑,尔后再培上黑土、背水浇树,20棵小白杨喜盈盈地排列在哨所的房前屋后。自此,为了这20棵小树尽快成长,战士们一改原先每星期到5公里外的布尔干河背一次水为现在的每天背一趟,无论狂风暴雨还是烈日炎炎从不间断。同时战士们还改变了生活习惯,每日洗脸不擦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以便把这些用过的水积下来,再去浇灌小白杨。
  即便如此,两个多月后,小白杨因不堪忍受干旱高温、风沙肆虐,有19棵树苗相继枯死,唯有离哨所最近的那棵还在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着。官兵们为此痛心不已,以致训练没劲,吃饭无味,程富盛则不断地来到那唯一的白杨树下偷偷抹眼泪。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这棵小白杨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小哨所在枝繁叶茂的小白杨树的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