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六十年来“台湾意识”发展面面观

作者:李家泉




  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气焰越来越嚣张,从2007年初开始的“去中国化”、“去蒋化”、“去中华民国化”、改写教科书,到近期极力推动“入联公投”,可谓是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什么会是这样?这自然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台湾意识”长期发展而又未能得到应有解决的必然结果。
  “台湾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由来久矣。远在日本统治期间,它曾作为与“皇民意识”相区别和相对立的一种意识,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它本质上仍属“中国意识”的一部分。近年来“台湾意识”已演变为对内进行族群斗争、对外反抗祖国大陆的一种斗争工具。
  
  “台湾意识”发展的历史观
  
  “台湾意识”本来就是一种乡土意识或地方意识,就像我们所说的“山东意识”、“安徽意识”、“福建意识”、“广东意识”一样,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不过,“台湾意识”则是在与内地各省不同的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来则逐渐成为一种与中国意识相对立、相排斥以至相冲撞的地方意识,并且还在向“台湾主体意识”和“台湾主权独立意识”发展。这自然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趋向。
  这里所说的历史观,是指历史唯物主义。正是根据这种历史观,我把“台湾意识”归结为“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主权独立意识”三个发展阶段,这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台湾地处中国东南一隅的边陲,在中国长期受侵略、受压迫、受奴役、外患频仍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日本殖民主义者抢占台湾以后,台湾同胞受苦受害最深最烈,从而产生不同于内地各省的更强烈的地方反抗意识,这是很自然的。国民党自中国大陆败退至台湾后,不仅谈不上为长期受害受难的台湾同胞疗伤止痛,而且为“反共”和“固权”的需要,更加强了对台湾同胞的独裁专制统治,无异是在“伤口上撒盐”,使得本来具有反日内涵的“台湾意识”逐渐转向反对国民党,进而由对祖国的“亲近感”和“期待感”,演变为“失望感”和“疏离感”;往后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分离意识”或“独立意识”。
  第二阶段从李登辉掌权开始到陈水扁两度主政,这种反国民党的“台湾意识”因为本土出生的人执政,以至本土政党执政,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并逐渐由反对“外省党”、“外省政权”,进而把矛头指向祖国大陆。“台湾意识”竟质变为排他性的“台湾主体意识”。于是,所谓“本土——非本土”、“本省——外省”、“爱台——卖台”等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舆论充斥台湾各个领域和媒体。同住台湾岛,同是大陆移民,同是一个民族,因为先来后到的不同,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因为蓝绿颜色的不同,因为“在朝”和“在野”的不同,从而大打“口水战”、“族群战”和“法律战”。连外国媒体都公开报道说:这里已爆发“台湾式文革”。
  第三阶段表面上看,所谓“台湾主权独立”概念,是民进党1999年5月在“台湾前途决议文”中就已提出的;但实际上作为台湾岛内压倒性的舆论,则是在民进党的第二次主政以后。陈水扁自2006年“元旦文告”和“春节讲话”,大讲“台湾主体意识”路线之后,更进一步在“文宣”中将之提升到“台湾主权独立”的新高度,强调台湾早就是“事实上的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舆论压力下,连反对派的蓝营政党也不得不“拿香跟着拜”。他们就是依靠所谓“台湾认同”和“捍卫本土主权”这样的绿色大旗,在台湾形成新的意识形态恐怖。陈水扁等几乎成了“台独英雄”,横行岛内,无所顾忌,虽贪腐弊案缠身,亦不能伤其半根毫发。
  
  “台湾意识”发展的哲学观
  
  这里所说的哲学观,就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是哲学观上的最根本问题。很显然,所谓“台湾意识”的产生,以至后来形成的“分离意识”或“台独意识”,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台湾这块土地上孕育和生长出来的。台湾在海峡两岸长期处于被分割、不能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台湾民众滋生这样那样的分离意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势的变化而发展,即由一般的“台湾意识”升至“台湾主体意识”,再升至 “台湾主权独立意识”。然而从总的客观发展趋势看,它是不可能实现的。
  日本统治时期“台湾意识”仍作为中国特殊的地方意识的一部分,而与日本的“皇民意识”暗相较劲和对抗而存在的。日本殖民者在台湾统治长达半个世纪,即使是后来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仍远没有消灭具有深厚“中国情怀”的台湾人的“台湾意识”。这个时候的“台湾意识”,其矛头是针对日本侵略者的,本质是“中国意识”的一部分,并不存在排斥“中国意识”的问题。
  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自大陆败退台湾后,在“反共复国”口号下,加强了对台湾人民的专制统治和压迫,实行了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此时的台湾人民实际上被剥夺了参政权。这样的一种“存在”,自然不能不反映到“台湾意识”中来,并逐步“升华”为“反抗意识”,但其矛头是针对国民党的。
  民进党主政时期实际上从李登辉主政后期开始,到陈水扁两度主政,他们都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人为地大肆鼓吹“主权在民”和“住民自决”,使“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和“台湾主权独立意识”在台湾岛内广为流传,直到目前事实上已发展到发烧和发狂的地步。这既是“存在”影响了“意识”,又是“意识”在反作用于“存在”。其矛头已经不只是针对国民党,而且是进一步指向祖国大陆,指向中国的主权。
  自1949年以来到现在,台湾经历了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四位领导人。他们在对待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的态度上,也经历了四种状况,可以从中看到“台湾意识”的发展过程。
  蒋介石说他是中国人,从未说过他是台湾人。他自认代表中国,既“反共”又“反独”。这个时期,外省人无论在政治或经济实力上都占主导地位,“中国意识”自然也占主导地位。这时的“台湾意识”虽有存在,但仍然处于隐蔽状态。
  蒋经国说:“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这个时候,本省地方势力无论在政治或经济实力上都已崛起。蒋经国已逐渐向本省人开放政权,重用本省精英。“中国意识”虽仍占主导地位,但“台湾意识”已浮上台面,并与之并存。
  李登辉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个时候,本省地方势力无论在政治或经济实力上都已渐居主导地位,李登辉启用了大量本省精英,连长期侨居美日的“台独”人士亦开放入台。“中国意识”虽仍普遍存在,但已居于第二位。
  陈水扁说他是台湾人,从未承认他是中国人。这个时候,本省地方势力无论政治或经济实力上都处于压倒优势。政权以“绿色精英”为核心,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金融、文教、科技、军事领域的领导骨干,都逐渐为他们所替代。“台湾意识”居于主导地位,“中国意识”处于被排斥被打压地位。
  然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精神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的,不能“思想有粮就有粮、思想有钢就有钢”,也不能“想台独就台独,想脱离中国就脱离中国”,那就变成主观唯心主义了。试想过去的李登辉、现在的陈水扁不就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吗?他们如果不回头,那么未来被碰得头破血流是完全可以想见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