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小康”构想与1983年邓小平苏杭之行
作者:曹 普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上向全国人民发出将“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号召。周恩来在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从而对“四个现代化”概念作了最早的表述。10年之后,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央第一次正式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重申了这个目标。
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看,是一种什么目标呢?1975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尤金·帕特森为团长的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代表团和美联社董事长保尔·米勒时说,我们“在这个世纪的末期”所要达到的四个现代化,“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可见,这是一个高标准的发展目标。
但是,由于长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延误了20年。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中央领导仍然认为,在距20世纪末的剩余20多年时间里,中国经过努力,还是能够实现“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四个现代化。197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马鲁·雷蒙、马南达菲·拉科托尼里纳率领的马达加斯加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时表示:“粉碎‘四人帮’,全国人民都高兴。现在的情况比较好,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件艰巨的事情,但是是能够做到的。”6月,他在与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会谈时又说:“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清醒地估计了形势,是可以实现的,……在这方面,我们是充满信心的”。
然而,随着1978年全国掀起的一股出国考察热潮,对西方发达国家各方面信息和情况的了解越来越多,邓小平逐步改变了自己的想法。1978年9月他在会见日本新闻界客人时,对到20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就是到20世纪末,我们实现了四个现代化,我们也还是不富,我们的水平比你们差得远。9月在会见金日成时,邓小平又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1978 年,邓小平本人也频繁地出国访问考察,上半年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下半年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1979年初又访问了美国。特别是在访日期间,邓小平到神奈川县日产汽车公司工厂参观,当了解到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比当时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高几十倍时,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访美期间,邓小平先后参观了福特汽车厂、约翰逊航天中心、休斯公司、波音公司等大型现代化公司企业,他的观感是“看到了一些很新颖的东西”,“感到很有收获”。美国和日本两国高度现代化的“冲击力”,使邓小平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差距,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化的艰难,由此也促使他更进一步认真思考中国既定的“在20世纪末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可行性问题。
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些。”随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又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10月,在出席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工作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时,邓小平再次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 “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表明邓小平经过一年多的分析和思考,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呢?对此,邓小平很快给出了答案。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率领庞大代表团访问中国。大平正芳是著名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专家。20世纪60年代初,他所设计的日本经济发展十年倍增规划实施成功,使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大平正芳在和邓小平见面时,就中国发展的长远规划问题向邓小平发问: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对于大平的提问,邓小平事先没有料到,也没有马上回答。在经过大约一分钟的思考后,邓小平给出答案,提出了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命运的重要设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新名词来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也是第一次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小康”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很快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邓小平在和外宾谈话时也曾多次应邀向客人介绍这个概念提出的来龙去脉。1980年5月12日,在和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詹姆斯·卡拉汉谈话时,邓小平说:“我们是讲实际、从实际出发的。我们头脑里开始想的同我们在摸索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差距,比如,我们的雄心壮志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在本世纪末实现,经过摸索,肯定了一点,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同于包括你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中国人口太多,要达到你们那样的现代化,人均年收入5000美元至7000美元,不现实。所以,我们提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这就是我们的目标”。1981年4月,在会见古井喜实为团长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邓小平又说:“前一个时期,我们的脑子有点热,对自己的估计不很切合实际”,“在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不能达到日本、欧洲、美国和第三世界中有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1988年8月,在与日本首相竹下登谈话时,邓小平仍然对与大平正芳的这次谈话念念不忘,他说:“提到这件事,我怀念大平先生。我们提出在本世纪内翻两番,是在他的启发下确定的。中国历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说法。小康社会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就我们来说,目标定得低一点有好处。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