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回忆父亲陆定一
作者:陆 德
父亲1906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家道殷实的官僚家庭。他参加革命很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是因为家庭贫困、吃不上饭而奋起反抗,参加革命的。而父亲从小过的是诗礼相传、衣食无忧的生活。他1925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还在读书时就参加了五卅运动,受先进思想影响,矢志要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父亲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后来随着所受思想的影响而前进的。他先加入国民党,追随三民主义,希望实现工业救国、技术救国;后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洗礼,认识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靠工业和技术是不能救国的,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推翻旧社会,打倒官僚、军阀,中国才能有前途,从而确定了他最终的革命方向。
1925年秋,父亲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20世纪20年代末,他曾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少共国际代表,是党的第一代革命家,也是共青团第一代领导人。外公严朴也是中共第一代的早期革命家,他1925年参加革命,是江南一带有名的农民革命领袖。严朴家是无锡有名的大财主,但他早在1926年左右就把自己的田地分给了农民,之后又变卖了家产,投身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曾在瑞金苏维埃政府任财政部副部长。陈云同志称赞他是“三公子毁家闹革命”。我的母亲严慰冰,一个典型的江南才女,也抛弃富家千金的身份,追随丈夫和父亲,为同一个革命理想奋斗而无怨无悔。我的前母唐义贞被“左”倾教条主义者迫害,开除了党籍,未被允许参加长征而留在苏区战斗,后被地主武装“铲共团”抓住。她英勇不屈,是被敌人开腔剖腹而壮烈牺牲的。早期红军条件恶劣,父亲又两次遭受“左”倾路线迫害,长征前丢 “官”罢职,只是一名普通战士宣传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理想,即便是在长征这样艰苦卓绝的过程中,他扛着梭镖,文笔下产生的依然是《老山界》那样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高山的陡立,夜行军的气势……一篇写景写情、险中有美的散文《老山界》正是文由心生的写照。这篇文章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几十年来感染了整整一代人,也让后辈深深记住了“陆定一”这个名字。据老红军赵发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万里长征”这一政治术语也是由父亲提出来的。父亲在长征中与贾拓夫等人创作了《长征歌》、《打骑兵歌》等诗歌,他还独自填写了《会师歌》,其中《会师歌》是建国十周年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中的主题歌之一。这些革命歌曲都被后世传唱。父亲所写的《长征大事记》,记录了从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之前红一方面军每一天的活动情况和大事,成为研究二万五千里长征史的珍贵历史资料。
艰苦的长征见证了革命的情谊。父亲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廖承志曾被捆着长征,当他到达延安想照张相给妈妈何香凝报个平安时,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父亲于是脱下自己的衣服借给了廖承志。今天还能在军事革命博物馆里看到那张廖承志的长征照片,他当时穿的就是父亲的衣服。后来“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进监狱时,中央专案组为了发现所谓的“罪证”,不仅家里被掘地3尺,就连他身上的笔、表都被拆卸了。父亲出狱后,廖承志去医院看望他,看到父亲手臂上连个手表都没有,便脱下自己的手表戴在父亲的腕上。直到1996年去世,父亲戴的一直就是廖承志的那块手表。
我名字的来历
1942年是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停发了军饷,陕甘宁边区的军队在冬天穿的还是单衣。就在环境和条件这样恶劣的时候,我降生了。因为是早产儿,我刚出生时的体重仅仅有4.5磅。妈妈没有—滴奶水,我的体重很快又掉到3.6磅,对于一个新出生的婴儿来说,这意味着悬在了生死线上。那时所有的中央领导同志,一家一天只能分到一瓶牛奶。朱老总得知我的情况,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了我们家。因为延安的医院条件差,没有婴儿暖房,朱老总同时又把自己的暖水袋拿出来给我家用。后来李井泉的夫人刚生完孩子就把我抱去,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哺乳。此外,给我喂奶的还有一位“廖妈妈”。
对于这些革命同志在困难时期的无私帮助,父亲很感动,为此给我取名陆德德,一是为纪念朱德,二是提醒自己要以德报德。直到1961年,我准备参军上大学,觉得“德德”这个名字太小孩子气,才提出改名字。一次观看文艺演出中场休息时,父亲向郭沫若提起:“我孩子马上就入大学了,但他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合适,请您给他改一改。”郭沫若就问一旁的我叫什么名字,我回答:“叫德德。”郭沫若晃着头想了想说:“就改叫陆德吧,少了一个字,但是意思没有变,多快好省!”
但这个寄寓了美好的希望、意义丰富的名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却成了父亲反党的“罪状”之一。有人诬陷“陆定一给孩子起的名字‘德德’,一个是朱德的德,一个就是彭德怀的德。彭德怀是反党的,说明陆定一很早就有反党之心” 。当时父亲是这样反驳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解释。第一,众所周知,陆德的‘德’是为纪念朱老总起的;第二,即使是为了纪念彭德怀,当时彭德怀是解放区的副总司令,后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彭德怀是我们自己的革命同志。毛主席当时不也亲笔题词‘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嘛!‘陆德德’这个名字是1942年起的,你们不能把庐山会议以后才发生的情况颠倒过来去定罪。”
尊重事实首倡“双百”
父亲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他的英文水平也非常高。毛主席与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重要谈话,就是由父亲直接口头翻译的。父亲对待工作非常认真,他的文章从来不让秘书代笔,几十年来都是自己在“爬格子”。他笔耕勤奋而且谦虚好学,对不熟悉的领域和不懂的问题,都会虚心请教,学术上非常严谨。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他对原子物理了解不多,就拜专家为老师,还专门请何祚庥来给他讲课,一直坚持上课到“文化大革命”前才被迫中止。何祚庥赞叹说:“这么大的领导干部,还如此学习的,没见过。”正是这样的学风,他写的文章才能与众不同,提的方针政策才能务实而具有针对性。
父亲是中国“新闻”定义的提出者。早在1942年4月,父亲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就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同年8月,父亲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短短的13个字,是各种新闻定义中最短的一条,但却涵盖了新闻的所有特质。他明确指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强调新闻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被决定的东西”。他始终坚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及时准确性,反对那种以“政治性”为借口,以“政治”为理由而篡改事实的做法,认为这就失去了新闻的真谛。父亲对新闻的定义虽被林彪、“四人帮”肆意批判,但深受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支持和拥护,至今仍被大学新闻系的教科书沿用。
历史上著名的“双百”方针,其内容也是由父亲提出的。他在1956年4月27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长篇发言中,提出“双百”主张,被毛主席在28日的总结发言中肯定,其“双百”的名称则是由陈伯达建议的。1956年5月2 6日,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父亲在中南海怀仁堂,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毛主席在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3月l 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肯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主席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