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台海形势
作者:李家泉
和平统一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要求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大政策,它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全面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经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中国大陆无疑将会继续沿着这条宽广大道走下去,其前景也一定会是无限光明的。
那么,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与台海形势有什么关系呢?最突出的,是使两岸关系走向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大陆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与之相对应的和平对台政策,不仅使大陆将和平解放政策调整为和平统一政策,也迫使台湾当局不得不将自己的“反攻复国”政策调整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政策,从而使两岸关系由“武装对峙”转为“和平对峙”。虽然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两岸关系仍僵持对立,摩擦不断,有时候矛盾还十分尖锐突出,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和平相处的局面。
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与改革开放政策,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的。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不仅要求有一个外部的和平安定环境,也要求有一个内在的和平安定环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十年,中国大陆虽曾在主观上力图建立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外环境,然而在客观上却始终不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环境,只有在后三十年,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逐步地得到了实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四人帮”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中国人斗中国人”的浩劫,损失是巨大的。这就很自然地联系到台湾问题。台湾人同样是中国人,难道“中国人斗中国人”,还要在两岸关系和国共两党之间继续下去吗?很显然,这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振兴整个中华民族,没有什么好处。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大陆就开始调整原有的对台政策。
对台政策的三次战略性调整
简要地说,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三次转变:
第一次战略性调整,是从武力解放政策到和平解放政策的转变。此后不再强调“武力解放”。其转折点是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之后,中国大陆一方面与美国政府进行大使级谈判,从1955年8月开始,一直谈到1970年,共历时15年,核心就是台湾问题;另一方面由周恩来总理向台湾当局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条件非常宽松。1963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将此一和平解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其他如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均委于蒋介石先生;军政及经济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先生的意见协商进行;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这一切,都充分照顾了台湾方面的利益。
第二次战略性调整,是从和平解放政策到和平统一政策的转变。此后不再提“解放”二字了。其转折点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实行了战略转移。这个时候国际形势也逐渐发生了重要变化,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同“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不失时机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形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大陆对台工作一以贯之、长期不变的大政方针。这以后,港澳问题也是按照这个方针解决的。不过,对台和对港澳还是有不同的,对台政策比对港澳政策更宽。其基本点是“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但在香港,作为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中央政府要派驻军队,而台湾已属中国政权,可以保留原有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去,也不派行政人员去。
第三次战略性调整,是从长期僵持到暂搁争议的转变。此时主要强调“同”而存“异”了。其转折点是今年春。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第四次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这十六个字,是胡总书记在当前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情况下提出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大陆对台政策的又一次重要调整,也可以说是一次新的重要转变。自1979年以来,两岸虽然基本上处于和平相处与没有爆发战争的状态,但仍然是处于僵持对立、政冷经热、无法突破的“冷和”局面。既然反对“一中”原则、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已经下台,而认同“九二共识”、承认“一中”原则、反对“台湾独立”的国民党已经上台,说明台湾岛内的政治结构已经发生了有利于改善两岸关系的重要变化,抓住这个时机,从而及时地调整原有的对台政策自然是必要的和完全正确的。
以上对台政策的三次战略性调整,都是在坚守“一中”原则下实现的,其对改革开放十分有利,是将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高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力争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和平统一
大陆对台政策的三次战略性调整,每一次都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第一次战略性调整,曾经出现过好势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并通过迂回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领导人有所联系,他们也确实曾心有所动,美国妄图使两岸“划峡而治”的“隔绝梦”没有得逞。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这种好势头被迫中断。
第二次战略性调整,曾使两岸关系形势明显好转。1991年台湾首先成立“海基会”,大陆继而成立“海协会”,先后实现了“汪辜会谈”和“汪辜会晤”,分别达成了一些“协议”和“共识”,从而使两岸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然而先是李登辉于1999年7月提出了“两国论”,后是陈水扁于2002年8月提出了“一边一国论”,“九二共识”被废止,从而使两岸关系再度降至冰点。
第三次战略性调整,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这次调整,是在岛内民进党下台、国民党上台、两岸关系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台湾的“海基会”和大陆的“海协会”功能得到恢复,“九二共识”再次被确认,两会很快达成并签订了关于“周末包机”和“大陆人士赴台旅游”的协议。两岸“两会”气氛空前融洽,人民普遍感受到“两岸关系的春天真的来到了”!估计目前这种互惠互利、共创双赢的良好气氛和势头还会继续下去。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任何好的“大趋势”下也会出现某种“小逆流”。民进党虽已下台,但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仍会挑拨离间,制造事端,妄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目前,他们对两岸“两会”的复谈及其所达成的协议,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极尽攻击之能事,然而滚滚长江水,“毕竟东流去”。
有人认为,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与和平统一政策,给两岸关系带来了和平稳定局面。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由于大陆提出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近30年来两岸确实没有发生过战争,但和平并不等于稳定,30年来的风风雨雨,一直没有停过,海峡上空仍然是黑云遮天,阴多晴少,动荡不安,去年以后两岸关系曾一度进入“高危期”。目前势转情移,虽较过去大有好转,但还不能说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不仅民进党的“独”声不断,国共两党和两岸“两会”关于“九二共识”的确认,也还只是求“一中”之同,存“各表”之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于台湾问题介入太深,目前中美两国关系虽与以前相比较有很大改善,但美国政府仍常把美国自己的国家利益置于两岸人民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之上。现在各方包括中国大陆在内,都赞同“维持台海现状”,但那也只是暂时性的求取“平衡”之策。往后会怎么样?自然是大家都很关注的。
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和台海形势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发展”和“统一”的关系。改革开放为的是“发展”,台海形势最后要的是“统一”。改革开放即要发展,这不是一般的战术问题,而是高瞻远瞩的战略考虑,是抓住发展机遇期、实现祖国现代化的长远战略利益的需要。当然,祖国的和平统一,可以大大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两者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然而就两者比较来说,发展或改革开放应高于统一,没有发展或改革开放就很难谈统一,必须把两岸的和平统一融入两岸和平发展的大战略中,不是先统一再发展,而是应在两岸关系的前进和发展中求统一,在两岸共同的大发展或改革开放中逐步实现和平统一。
(责任编辑汪文庆刘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