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春天的序曲

作者:周 明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轰动一时,社会各界争相传阅,主人公陈景润和作者徐迟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之后不久,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来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陈景润摘掉了“白专”的帽子,并作为著名科学家代表受到党中央领导接见。可以说,《歌德巴赫猜想》的发表,是新时期科学春天的序曲。30年过去了,陈景润和徐迟都已去世,他们曾经感动和激励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奋斗。作为他们的老朋友,也是负责组织写作《歌德巴赫猜想》的编辑,回想起当年,我仍是激动不已。
  
  约请徐迟写陈景润
  
  1977年10月,《人民文学》杂志社得到一个消息,全国科学大会将要召开。科学大会的召开,预示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就想到了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家全国性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如能在这个时候组织1篇反映科学领域的报告文学,读者一定会喜欢看的,同时也可借此推动思想解放,呼吁人们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这便是我们当初—些朴素的想法。
  然而,写谁好呢?又请谁来写呢?编辑部就这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对于报告文学来说,选题和选作者同等重要,如果两者都选准了,这篇作品几乎可以说就成功了。
  突然间,我们想起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的故事。一个传言是,美国有一个代表团来访问,见到我国领导人就问陈景润。领导就让人找,结果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找到了,说这个人是个“怪人”,是走“白专”道路的,有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笑话和“自私”的行为。但是,我们了解到,“哥德巴赫猜想”在国际数学界是一个大难题,陈景润在国内没有刊物发表论文的情况下,把论文偷偷寄到国外发表了,引起国际数学界的重视,是很了不起的。邓小平在1975年整顿期间得知陈景润的情况后说:“中国能有1000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了。”我们一致认为,就写陈景润吧!不管怎样,他是有贡献的。
  把这个选题确定下来以后,我们又开始考虑,请哪个作家来写比较好。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徐迟。徐迟是诗人,也是散文家和翻译家。1964年,他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过一篇名为《祁连山下》的报告文学,就是写敦煌的大艺术家常书鸿的,这是一个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而且,他写李四光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也即将在《人民文学》发表。那时作家写工农兵的比较多,写知识分子的比较少,因此大家一下子就想到了徐迟。
  
  我以前和徐迟就认识,所以杂志社让我和他联系。徐迟原来在《诗刊》做副主编,后来响应中央的号召“作家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连编制也转到了湖北省文联。我在电话中先问候了他,他告诉我身体还好。我告诉他我们的打算,徐迟说单位正要动员他退休,他准备回老家浙江湖州南浔镇看房子,如果要他做这个事,就必须跟单位打招呼。我说:“可以,我们借调你出来。”他说,能这样那我当然太高兴了。我跟他们单位的领导说明了这个事情,由于《人民文学》是全国性刊物,单位也表示支持。我告诉他单位同意了,他很兴奋,但是对写陈景润,他只是说“试试看”。我说我安排你住招待所,他说不用,我住亲戚家。两天后,他就到了北京。
  这时,一位老同志的意见让徐迟下定了决心。那位老同志说:“陈氏定理,了不起啊!应该写。”这位老同志是谁呢?我事后才知道,原来是徐迟的姐夫、解放军总参谋长伍修权将军。徐迟到北京后就住在他家。
  
  初会陈景润
  
  徐迟下决心写之后,我马上与科学院电话联系。我说明来意之后,接电话的人委婉地说,我们科学院有很多又红又专的科学家,陈景润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你们写出来以后怎么作为典型宣传?他表示要向领导汇报。
  当时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方毅思想很开明。我又跟他的秘书联系,秘书告诉我方毅同意写。我就与数学研究所第五科室联系,党支部书记李尚杰很热情,他表示欢迎我们到数学所。1977年一个艳阳秋日里,我陪同徐迟到了北京西郊中关村的中科院数学所。李尚杰接待了我们,他是一位深受科学家爱戴的转业军人干部。陈景润对他更是百般信赖,什么心里话都对他说,这是很难得的。他说小陈人挺好的,可能外面传言说他有一些怪毛病。我这里有很多资料,你们先看一下,然后他就出了办公室。
  过了一会儿,李尚杰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个人,穿一身蓝色的棉制服,因为当时已经是深秋。他个儿不高,戴着一个棉帽,一张娃娃脸红扑扑的,显得很年轻。李尚杰说,这就是陈景润,然后介绍了我。我给他介绍了徐迟,陈景润说,徐迟,我知道,他是诗人,我读过他的诗。两人很快拉近了距离。我们说明来意后,陈景润像小孩一样发出了连珠炮,说不要写我不要写我,要写敬爱的华主席、敬爱的叶副主席、敬爱的邓副主席、敬爱的李副主席……徐迟笑了,就说我不是写你,是来写数学界,来写四个现代化的,但是要采访你。陈景润说那行,我一定给你提供材料。他说话用的都是书面语言,没有自己的说话习惯。
  于是,我们便随意交谈起来。徐迟问陈景润“歌德巴赫猜想”攻关最近进展情况如何?他说:“到了最后关头,但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他说看到叶剑英元帅最近发表的《攻关》一诗,很受鼓舞。说着,他就顺口背诵出来:“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背诵完了,他充满信心地说:“我要继续苦战,努力攻关,攀登科学高峰。”
  我们又问陈景润最近还在考虑什么问题。他说,不久前收到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先生的一份邀请函,邀请他去芬兰参加国际数学家学术会议,并作45分钟的学术报告。据主席先生在信中介绍,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世界各国学者3000多人,但确定作学术报告者只有10来名,其中,亚洲只有2名,一个是日本的学者,另一个便是他。他觉得事关重大,便将此信交给了数学所和中科院领导,当时,中科院领导接见了他和李尚杰,亲切地对他说,你是个大数学家,国家很尊重你,这封信是写给你的,由你考虑去还是不去,考虑好了,你可以直接回信答复,告诉我一声就是了。
  这使陈景润很受感动,领导这么信赖他,科学院这么关怀他,他从内心里感激!回到所里,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并作了一些调查研究之后,他很快写了一封回信。他信里大致有三点内容:第一,我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关系,因此,我感谢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
  回答是何等富有原则而圆满!简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绝不像传说的那样“傻”、那样“痴”,而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科学家。
  他还向我们述说了一些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残酷批斗的惨状,以及他如何施计躲避参加斗争他的老师华罗庚教授的情景。
  听到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后,我和徐迟增进了对他的了解,消除了某些误解。当然他也的确有些怪癖,但多半属于性格所致。
  徐迟动情地悄声对我说:“周明,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
  当晚,我安排徐迟住进中关村科学院招待所后,立即返回城里,直奔东总布胡同46号张光年家,当面向他述说了当日我们的感受。张光年当时是《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他饶有兴味地听着,还不时提问。考虑片刻,他斩钉截铁地说:“好哇!就写陈景润,不要动摇。你转告徐迟同志,我相信他会写出一篇精彩的报告文学,就在明年一月号《人民文学》发表。”张光年的果断拍板,促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问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