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遗像千年归故里友情万代发新花”
作者:陈荣坤 陈 立 杨志军
“无论有多大困难,也一定让鉴真大师像
和长老到中国来”
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一件大事,从最初动议开始,经历了一段颇有波折的过程,最终小平同志一锤定音,得以成行。
鉴真大师像供奉于奈良唐招提寺内,被日本政府尊为国宝,每年只开放3天供人瞻仰。它是鉴真弟子思托、忍基等于763年为鉴真膜影立夹纻漆像,同年5月6日,鉴真结跏跌坐,面西而化。“夹纻”,就是先用泥塑造成胎,然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里面的泥胎取空。这种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鉴真大师像高2尺7寸,重12公斤,面向西方,双手拱合,结跏跌坐,闭目含笑,两唇紧敛,展现了鉴真虽双目失明,仍孜孜不倦阐教弘法,传播唐朝文化的献身精神和思念故国故乡之情。鉴真大师像不仅是艺术杰作,也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标志。
1963年是鉴真大师圆寂1200周年,日本政府将1963年5月至1964年5月定为“鉴真年间”,并举行盛况空前的各种纪念活动。当时中日尚未建交,但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非常活跃。时任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的赵朴初向周恩来总理建议,鉴真大和尚的题材很好,可以担当民间大使打开中日友好之门。周总理很快采纳了赵朴初的建议,中国决定与日本同时举行鉴真东渡1200周年纪念活动,并成立了由赵朴初担任主任委员的“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中日两国佛教界、文化界共同在鉴真的故乡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国务院还决定在扬州大明寺建立鉴真纪念堂,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照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典雅古朴,保存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周总理对鉴真纪念堂的建造非常关心,修建纪念堂的建筑材料就是由他亲自审批拨给的。鉴真纪念堂于1973年正式建成。
1973年,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中岛健藏理事长访问中国时,曾代表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向中国提出让鉴真大师像回国供故人瞻仰的要求。但由于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条件尚不成熟,这项动议没有得到中国方面的响应。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专程到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陪同邓小平等来到御影堂拜谒鉴真大师像。森本孝顺长老又提出让鉴真大师像重归故里的要求,邓小平立即回答说:“听了长老的话,我很感动,无论有多大困难,也一定让鉴真大师像和长老到中国来。”
1978年1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佛教协会、中日友好协会正式邀请森本长老携带鉴真大师像来华展览。
1979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再次提出请求,邓颖超告诉他中国正在做准备工作,表示热烈欢迎鉴真大师像回国展出。
日本官方也对此给予了积极支持。1979年12月1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作演讲时,很明确地说:“和尚这一塑像不久将作为日中友好的美好见证。”
“寺庙内住持怎能穿人民装”
虽然得到中日两国高层的大力支持,但是要具体落实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我们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处于起步阶段,接待工作所必需的硬件、软件都不太具备,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许多寺庙惨遭破坏,佛像、佛具被砸烂,僧人被视为“牛鬼蛇神”接受改造,正常的宗教活动被看成是封建迷信。
因此,为了保证“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顺利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重中之重就是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事务活动,全面修复扬州大明寺。中央成立了以中国佛教协会代主任赵朴初为主任委员的“欢迎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委员会”,明确了接待方针,确定了展出时间和地点,制定了工作计划。地方则成立了江苏省暨扬州市“欢迎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委员会”,江苏省副省长戴为然为主任委员,扬州地委、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亲临一线,负责具体落实工作。
按接待要求,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要在大明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和法会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寺庙惨遭破坏。有幸的是大明寺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得以保存,但寺内文物古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当时,红卫兵要破“四旧”,准备冲击寺院,砸烂寺内的佛像,一些有心人用芦席将大门封住,糊上白纸,张贴毛主席巨幅画像,使红卫兵无法进入。后来,扬州市委统战部的一名干部向周总理反映,周总理办公室紧急来电,扬州市军管会及时封闭了寺庙,使古刹内的古迹得到保护。尽管如此,要想恢复原貌,还要做大量的工作,省财政拨出专款用于整修大明寺。从1979年6月起,扬州组织了300多人的施工队伍,按原貌逐项进行整治,清除杂草,平整道路,修缮房屋,装饰殿堂,对大雄宝殿内正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和东西两侧配塑的十八罗汉像等佛像进行彩绘装金出新,仅黄金就用去了3斤8两。整个维护和装修工程,历时9个多月,共完成项目20多个。鉴真纪念堂也重新进行装饰,鉴真坐像下的宝座用白矾石重新雕琢,纪念堂内安装了恒温设备等。大明寺西花园也进行了恢复性建设。
按接待要求,大明寺的欢迎仪式和法会活动,必须要有100名僧人参加。“文化大革命”中,宗教作为封建迷信活动被取缔,僧人视为“牛鬼蛇神”接受改造,不少僧人已还俗成家,亲属子女反对他们再回寺庙。要在短时间内招回僧人“重操旧业”,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些人不理解、不支持,包括过去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员也有想法,需要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为此,市委统战部和宗教事务处一个个登门拜访,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招回了60名僧人,又从苏州邀请来40名僧人。接着又通过计划部门特批布料计划,由纺织品公司供应布料,组织缝纫工加工赶制僧衣法服。在大明寺重新布置了斋堂、寮房(僧人宿舍)和法堂等。对和尚进行形势教育、外事礼节和守纪教育,组织僧人诵读经文,精心排练法会活动,对迎鉴各项活动进行逐一预演。
在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前夕,赵朴初来扬州检查准备工作。赵朴初看到大明寺内僧人还都穿着人民装,就对住持能勤说:寺庙内住持怎能穿人民装,怎能从事佛事活动,也不好与日本僧人交流。当时能勤要与赵朴初合影,赵朴初对他说:你穿这身衣服(人民装),我不跟你拍,等你换了僧服再和你拍。赵朴初还对鉴真纪念堂的陈设和大明寺的环境一一提出整改意见。这对大明寺的恢复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落实宗教工作的同时,扬州市为广泛宣传教育,整治市容市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市通过报告会、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讲述鉴真东渡日本的动人故事。新华书店组织一批有关鉴真的书刊发行。省扬剧团编演了《风月同天》,歌颂鉴真东渡的事迹。扬州漆器厂等单位设计和制作了精美的工艺品供展出和出售。扬州市对部分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新建道路两条,还对风景名胜区进行整修,并组织开展了春季爱国卫生突击活动。许多干部群众在巡展前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没有休息一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