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我们参与了宣传雷锋的报道

作者:佟希文 李健羽




  在我们曾结识并采写过的数以千计的英雄模范人物中间,雷锋给我们留下的形象是最鲜明、最难忘的。
  雷锋,在他入伍刚刚10个月的时候,我们就结识和采访了他。起初我们觉得,雷锋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听了他叙述的血泪童年,感受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深切的爱,见证了他的许多人见人夸、促人奋进的美好言行之后,他就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心。1960年末1961年初,《前进报》、《辽宁日报》、《解放军报》以及新华社相继发表了我们采写的通讯,雷锋闪光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迅即牵动了辽宁乃至全国人民和部队战士的心。1962年雷锋殉职后,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雷锋的事迹随即家喻户晓。
  
  
  听雷锋忆苦思甜报告
  
  1960年深秋,我们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派遣军官,担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沈阳军区军事记者,主要负责东北地区的军事报道工作,由新华社和沈阳军区政治部双重领导。一天,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总编嵇炳前(军区直接领导我们的负责人),布置我们前去采访工程兵部队一位叫雷锋的战士。事情缘起是这样的:当时报社收到寄自辽阳市的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表扬了一位叫雷锋的战士。信中说雷锋得知辽阳一带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给中共辽阳市委写了一封慰问信,并随信汇寄了100元人民币。市委的同志对这位普通战士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十分感动,回信告诉他,党中央和毛主席已经派飞机空运物资救济灾区,派部队参加抢险救灾,辽阳人民有信心战胜洪灾,重建家园。同时把钱寄还雷锋,希望他将钱存入银行支援国家建设。读者来信还说,雷锋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已成为灾区人民战胜灾害的精神力量。报社编辑胡敏当即把这封来信送给报社领导同志。嵇炳前阅后,很快与雷锋所在部队的领导机关——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联系。这时才得知雷锋是工程兵部队评出的“节约标兵”,并且还是团里“忆苦思甜”的典型。当时部队正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布置,准备在全区部队进行“两忆三查”活动(两忆:忆阶级苦与民族苦;三查:查思想、查斗志、查工作)。嵇炳前对这些情况十分重视,他对我们说:“看来这个典型可能很不简单,很有宣传价值。”当即决定同我们一起到工程兵机关进一步调查了解,意在深入采访之后,再看如何作好文章。
  大约在1960年10月底,嵇炳前带领我们访问了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王寄语,在座的还有该部宣传处的负责同志。王寄语是沈阳军区政治部的老同志,见了我们非常热情。他说,他很喜爱雷锋,他相信只要我们与雷锋一接触,也会感到雷锋的可爱。他从领导者的角度,简要地讲了雷锋的故事,特别是列举了许多体现雷锋很高的无产阶级觉悟的事例。他高兴地告诉我们:正好沈阳师范学院等几所院校要请雷锋作忆苦思甜的报告,近日他就来沈阳,你们不妨也一起听听,先感受一下。我们觉得这实在是一个现场采访的好机会,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雷锋应邀在沈阳师范学院作报告的那天下午,我们早早就与陪同我们采访的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干事赵志华、张峻等人来到师院,并坐在学生中间等候听讲。因会场人多,直到雷锋走上讲台才能看清他的面孔。从外表上看,他长得清秀、敦实,精明处又富有一种普通小战士少见的深沉。在众多大学生面前,他难免有些激动,但一点也不显得紧张。主持人致词之后,他走上讲台立正举起右手,向全场听众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亲切地向大家扫了一眼,随即开始作报告。我们觉得雷锋是个很有风度、很有教养的战士。
  
  “我到这里,是向师范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作汇报的。”这是雷锋操湖南口音开始报告的第一句话。接着,他首先讲起他是怎样来到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学校”、“大熔炉”的。当他讲到在鞍钢弓长岭焦化厂听了车间党支部书记的征兵报告后,深夜睡不着觉,不顾寒冷又顾不得穿棉衣,跑去找李书记请求批准报名应征;讲到天不亮就起身想报头一名,反而落在年轻工友马守华后面;讲到在兵役局体检时,怕体重不足特意加大了伙食量,怕身高不够标准而悄悄提高了脚跟时,会场上立刻爆发出一阵掌声、笑声,之后又静了下来,人们很怕遗漏了雷锋每一句带有湖南乡音的话语。他那既有条理又生动有趣的报告,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待他讲起由于体检不合格,他缠着部队前来带新兵的营长,恳切陈诉他从小就立志参军,坚决要求参军的缘由——在万恶的旧社会,地土、资本家、日本侵略者的魔掌从他身边一个个夺走了祖父、父亲、母亲、哥哥、弟弟的生命,自己不满7岁便沦为孤儿的血泪童年,因而迫切要求参军报仇;讲到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如何从苦海中拯救了他,帮他上了学,当上了人民政府的公务员,因而要求参军报效党和国家时,静悄悄的会场,先是传出了阵阵同情的抽泣声,接着又爆发出雷鸣般的口号声:“雷锋的仇,就是我们的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我们眼见周围听众拭泪振臂高呼,自己的视线也被激动的泪水模糊了。这时,一直没停顿记笔记的手不得不停下来,以至忘情地同在场的师生一起发出了出自内心的呼喊。
  稍微停了一会儿,雷锋着重报告了他入伍以后,在党组织和同志们帮助下成长进步的具体经历,如学习毛主席著作及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等等。听来,他讲的件件事是每个军人、每个普通人都遇到也能做到的,但他那样自觉地持之以恒、无处不为的每一件事,都饱含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炽热的感情,莫不令人叹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名刚刚年满20岁的小战士在大学殿堂的报告结束了,雷锋伴随着自发起立的人群和经久不息的掌声走出会场。我们注意到,此时仍有许多人坐在那里沉思、议论,有的人说这是他平生听过的最好的报告。我们两个在部队里成长起来的新闻记者也深有同感。听完报告后,我们想起了王寄语主任的话,雷锋确实可爱,也确实可钦可敬。
  
  近距离采访雷锋
  
  听完报告后,我们顾不得在沈阳师范学院师生中搜集反应,就急切地跑回沈阳军区向嵇炳前总编作了汇报。我们对他说,他事先估计雷锋“可能不简单”的话,可以用全场的呼声和泪水作凭证,结论是肯定的:雷锋在旧社会的苦难家史,对提高青年一代的无产阶级觉悟很有激发力;雷锋的现实表现,如果全军、全国青年都能做得到,那我们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然,我们也讲了一些感人至深的事例,以表明上述两点感触是言之有据的。
  嵇炳前听了我们的汇报后,也激动得泪花在眼圈里打转。他站起来对我们说:“好!好!论当前的形势,很需要雷锋这种典型,你们就干吧!”我们表示一定要完成这次采写任务。但还必须对雷锋、雷锋所在部队的干部战士以及相关的群众深入采访,材料要尽量地占有,认识才能更加清楚。嵇炳前完全同意我们的想法。接着,我们回到新华社辽宁分社又向鲁蛮社长作了汇报。鲁蛮听了也很感动,说:“这个战士分外好。你们要把这个典型抓好,别的事情都可以放下不干。”
  幸好雷锋还没有离开沈阳,第二天上午上级也没有给他安排别的活动。经与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联系,我们来到了他下榻的军区第一招待所,由赵志华引见,我们在他住的房间里第一次真正同他会面。因为我们身着军装,佩带军衔,雷锋行过军礼,一边让座,一边找水杯要给我们倒水。这时,除了他在讲台上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外,我们更清楚地看见他仪表端庄,着装整洁,脸颊红扑扑的,多少还有点掩不住的稚气。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