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校园呼唤诚信

作者:邢德强




  由于社会上长期、普遍缺乏诚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欺诈和虚伪行为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出版的各类辞书中大都没有收录“诚信”这一辞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人对诚信的忽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与诚信精神严重背离的做法常常被当做经验推广学习。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明礼诚信”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重建社会诚信终于成为中国社会上上下下的共识。
  重建社会诚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靠法律的约束、道德的教化,更要靠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同时,我们认为,切实加强诚信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在校园中创设讲诚实、守信用的良好育人氛围,使中小学生自幼在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校园环境中受教育,是重建社会诚信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中大量的教育教学行为却背离了诚信的精神,违反了诚信的原则,抵消了学校诚信教育的成效,甚至使学生对诚信的价值产生怀疑,对养成诚信品格的信心发生动摇。
  
  一、现行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诚实品格和自尊心造成伤害
  
  目前,每逢重要考试,我国中小学校普遍的做法是课桌反调,书包放到考场之外。有的学校做法更甚,让学生在考前互相搜身,以防夹带纸条。考试过程中,还要安排两名教师寸步不离、虎视眈眈地监考。上述做法由来已久,已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是学校管理严密、要求严格的表现。殊不知,学校的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诚信的精神,是不信任他人,无端猜忌他人的表现。当然,考试时确实会有学生作弊,但毕竟是极少数。多数学生的考试思想是端正的。因此,这种“病一指而断其手”的怀疑一切的做法,伤害了广大学生的自尊心,破坏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信任学生的前提下,“无人监考”的考场纪律良好的试验结果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当清楚的是:无端地怀疑别人就是对别人的伤害。
  
  二、有悖诚信的班级管理方法使学生难以恪守诚信
  
  一些教师经常要求家长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以此证明学生没有抄袭作业;学校收费时,班主任要求学生在自己带来的钱上签字,以防有人使用假币;一个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师常常怀疑其成绩是否真实。这些做法过去同样被认为是教师教学有方、管理严格的经验并推广学习。但这些做法实质上也是对诚信精神的背离。因为这些做法只能使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老师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学生,甚至也不相信家长。既然你不相信我,又怎能要求我相信你呢?怀疑的种子就此在学生的心中开始萌发。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老师都不再信任的学生,走入社会能相信谁呢?而一个怀疑一切的人又怎么会以诚待人,恪守诚信呢?
  此外,不少教师一方面高谈敬业爱岗、忠于职守,而另一方面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马马虎虎、心不在焉,草率应付、言行不一的行为也是与诚信格格不入的。它不仅极大地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也对学校的诚信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讲诚信,学校的诚信教育又能有多少说服力呢?
  随着中国加入WTO,诚信已经成为国民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潮流所必须具备的通行证。重建社会诚信,任重而道远,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以诚信原则衡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剔除传统教育教学行为中的不合乎诚信精神的做法,为学校的诚信教育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使学校的诚信教育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联系地址:山东淄博市淄川第二中学2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