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大苹果是让还是争

作者:黄子芬




  日本早期教育家木村久一在他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讲了两个早期教育的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罪犯回忆早年他妈妈对他进行教育的一件小事;另一个故事是,美国白宫著名人士回忆妈妈教育他的一桩小事。那位罪犯回忆道:“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这时,妈妈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那个大的,弟弟抢先说了。妈妈听了,瞪了弟弟一眼,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先想着自己。’听妈妈这样说,我灵机一动,便改口说:‘我要那最小的。’妈妈听了很高兴,把那个大的给了我。我用欺骗的方法,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东西。为了得到我要得到的东西不择手段。”那位白宫著名人士讲了一个与这个故事内容大体相同的小事,但结果迥然不同。他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拿在手里,说:‘你们要是想得到它,就要听我的,作一次比赛。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谁修剪得最快最好,大苹果就给谁。’除草比赛我胜了,于是我得到了那个大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做得最好。她一直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也是这样做的。”
  一正一反两个故事,鲜明地阐述了一个教育原理,那就是教育要从人的本质需要出发,要重视激励人的创造力,鼓励孩子在竞争中争取第一,使孩子成长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而不是无谓地抑制孩子的所望,更不能鼓励说谎。正当、公平地去争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好事。它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把潜在的本能激发出来。鼓励孩子们竞争,要比教育孩子无聊的谦让、无谓的克己,更有其教育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十分推崇谦让、利他、克己等品行修养。我们不否认中国传统美德对人的成才、立世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这种传统美德在培养孩子奋发向上的创造力这方面负面影响不小。竞争的时代,要孩子因仁取让,也许孩子养成了谦让的品质,却会变得无所作为。人的本能是追求最好最大的物质满足,得不到时,便不会满足。如果正常的获取物质满足的方式被谦让出去了,他就有可能变换方式去获取,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人一旦养成了双重人格,这个人也就成了假冒伪劣的人。即使他能保持谦让的良好心理品质,觉得利他是自己先天的义务,好东西让出去之后,没有任何心理不平衡。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裹足式的畸形修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从受益者方面看,他们是因他人谦让而轻易获得的,自己没有付出努力。如果他是个有所作为的人,是不会愿意承受这种赐予的,因为这没体现自己的价值,自己仅仅是个被施舍的对象,成全对方的修养,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孩子的教育要树立这么一种思想:孩子的一切正当竞争,即发挥能力的竞争,就是一种美德。品德培养不应独立于创造力培养之外。报业巨子默克多的母亲是个很有思想的早期教育家,她很注重这样做,教育儿子理解一个道理:钱和所有其他的奖励必须靠自己的劳动去赢得,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财富要靠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完成。基于这种思想,她让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去选择家务劳动的种类和方式,最后按照劳动数量和质量,给予相应的报酬。这种教育使默克多在很小的时候便养成了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公平竞争、按劳取酬、按智得酬,难道说这不是一种美德?这既是美德,又是一种优秀素质,是一种智慧和能力。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这样的努力进取中,德、能同步提高。
  
  (联系地址:湖北省十堰市郓县教研室4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