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莫让班队会成为表演会

作者:郭艳先




  学校都非常重视班队会的教育作用,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班队会进行观摩、评比,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队会的质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讲究班队会的包装形式,表演味十足,已成为当前流行的做法。那些看起来热热闹闹的班队会,钢琴、古筝、二胡等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一股脑儿都搬到教室里,准备一堂班队活动,包括训练演员和主持人、排练节目、购买名目繁多的化妆品和道具,往往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教师和学生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实际效果怎样呢?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澳门回归期间,某校举行了以“喜迎澳门回归”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调查,发现能够完整说出澳门的地理位置、被侵占的历史及原因等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组织者由于对班队活动形式的过分追求,造成对主题内容的漠视,使活动趋向表面的浮华和内容的空虚。
  诚然,随着艺术教育愈来愈被重视,不少孩子的表演能力提高很快,班队会为他们施展才艺提供了舞台。实践也证明,若能把多种器乐表演巧妙地引入活动,使表演形式与活动主题有机融合,浑然一体,教育效果会更好。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出发,过分追求形式,造成主题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在表演中,关注的是技巧技能,欣赏时,感兴趣的是动作的优美、演技的娴熟与高超。在这种背景下,主题被冲淡了,活动的目的、意义也在鲜花和掌声中丧失了。用表面形式弥补内容的不足,致使活动七拼八凑,牵强附会。笔者曾观摩过一节《祖国在我心中》的班队会,活动过程由六个节目组成:歌伴舞《东方红》、大合唱《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武术表演《中国功夫》、诗朗诵《我们的赞歌》、集体舞《春天的故事》、配乐书画表演。应该说,这些节目还是围绕主题精心挑选、排练的,但节目之间的衔接勉强,唯一起作用的是串联词。用表演形式维系的班队活动,东一榔头西一斧头,支离破碎,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走出表演的误区,还班队会以本来的面貌并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需要的学生。其形式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辩论会、讨论会;可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真诚对话、心灵交流;可以是参观、考察与实践体验。在主题生成方式上,除了教师设计外,还可以把握契机,适当引导,顺应或引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让主题在活动中自然生成。
  
  (联系地址:湖南省澧县一完小4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