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呵护学生的心灵也要有分寸尺度
作者:杨忠健 张凤珍
下面谈谈呵护学生心灵的几个尺度问题。
赏识的尺度。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是必要的,可过了头学生就可能狂妄自大,咄咄逼人。不必过分强调自信的作用,尤其是不要造成学生假自信。自卑并非一无是处,成功者离不开自卑,他们常常在自卑的动力驱使下,走出自卑的阴影,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寻找生命的补偿。自卑既可以毁灭一个人的斗志,也可以转化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动力,使人在绝望中奋起。赏识不是万能药,不是对任何人都有效。比如,盲目地肯定优秀的学生,说他们很有希望,无疑只会增长他们的傲气和狂劲。赏识教育可以选如下对象: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常有自卑感、自尊心差的学生;胆小怕事、很少被老师和同学们注意的学生。
平等的尺度。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氛围上和谐。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真诚的、互补的人际关系。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领导、严父、法官;而应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对学生热情是好的,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没有错,可做过了头就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就要说你滑头、老好人了。
表扬的尺度。表扬是有用的,但滥用却会适得其反。全班学生都得优,就相当于任何人都不是优。表扬应该讲分寸,只有恰如其分的表扬,才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而过分夸张的表扬,不仅不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而会使其形成有害的惰性心理。如果学生做了平平常常一件事而得到称赞,那他就会感到这样就不错了,不需要更加努力。有的教师把表扬用滥了。教师过滥的表扬只能起负面作用,学生把受表扬当成了目的,而做好事成了手段。教师不要把表扬当作改变后进生、或安抚学生情绪的唯一手段。“对学生多多给予表扬”的说法常常包裹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的表皮下面,对一些教师的行为起了误导作用。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习惯于受表扬的学生很少有创造性,在挑战面前也很容易败下阵来,他们的努力往往是为了更多地受表扬,不是为了学习本身。相反,受称赞较少的学生则能独立地学习,面对挑战也能顽强应战,他们习惯于逆水行舟。只有当学生经过努力,做成功了一件事,才可以给予鼓励和赞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一般喜欢那些对自己说好话的人,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尺度,当“好话”被认为是奉承时,这个作用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真正能够激发和调节人的行为的是人的自主性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学生的学习行为越有自主性就越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反之,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是在某种控制之下学习,就会产生某种压力,由于奖励往往是作为控制因素出现的,会侵害到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学生从奖励中感受到的是被控制,所以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反而会下降。
如何把握好班级管理的尺度,没有一定之规,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更多的是靠教师自己的感觉,一种艺术性的感悟。这种境界如行云流水一般,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北京平谷二小某班有一位学生小王,曾经患过小儿麻痹症,走路有些颠簸。12岁的他性格孤僻冷傲,终日郁郁寡欢,不思上进。平常同学们对他都很好,班委会专门安排同学负责照顾他的生活,学校批准他免修体育课,不上课间操。大家把他当特殊学生对待,处处让着他,护着他,为他开绿灯。即使这样,他还是有些压抑,脸上总流露出淡淡的忧愁。
班主任张老师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认识到:教师和同学给他的关爱与帮助的方式不甚妥当。小王同学的腿虽然有残疾,但不严重。别人过分的关心和体贴,对他过分的特殊照顾,反而使他产生了心理障碍。
于是,张老师换了一种做法:
——撤销班委会对小王同学的特殊照顾,让他自己去面对现实生活,适当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例如活动量小的体育活动和简单的劳动量不大的扫除等。
——教师和其他学生达成共识,在帮助小王同学之前,要得到小王的同意,尊重他的意愿。
——鼓励小王同学适当、主动地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且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小王同学明白,自己能为他人服务,自己是有用的人。
——借给小王同学一些名人的故事书,如高士其爷爷的故事,张海迪阿姨的故事。鼓励小王同学立大志,求上进,克服困难,不断进取。
经过一年的持续工作,小王同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不再忧郁,脸上有了明朗的笑容,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小王同学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可见,呵护学生的心灵也要有分寸尺度。
(联系地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1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