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墙”推倒便是“路”
作者:吴志毅
特别是少年期,正是人生的“起飞期”,这时期的学生往往渴望独立、喜欢竞争。但一些父母总是不放心地唠唠叨叨,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同样,一些老师往往以自己的所谓理想化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向同一方向发展,对比较满意的学生偏爱有加,对发展有“偏差”的学生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强行扭转他们,当事与愿违时,便歧视他们。由此学生感到父母、老师剥夺了他们的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因此,往往会产生对老师、家长的厌恶、反感的情绪,他们必然要反抗,要冲破束缚,而父母、老师往往要干预,强迫他们就范。这样,人与人之间便渐渐形成了一堵“墙”。
进入青年期,一些父母、老师仍把学生当小孩看,久而久之,“墙”更高,更加牢固,“墙”两边的人成了陌生人,甚至仇人。由于彼此之间长期得不到心灵沟通,父母、老师不了解学生所需,学生也体会不到父母、老师对他们的爱,这样便产生了矛盾,如果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便会酿成恶果。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像是永远长不大的“婴儿”,离不开父母、老师那温暖的怀抱,一直在接受父母、老师的娇宠。他们百依百顺,唯命是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听天由命,坐享其成,有的甚至读大学了,还不能生活自理,还要请保姆照顾。父母到什么时候才能放心自己的“大婴儿”,他们又能活到多少岁去照顾自己的心肝宝贝?可见父母、老师的溺爱,同样给这些温顺的学生筑起了高高的、坚固的“围墙”。
我们应看到,“墙”的形成不但使父母、老师的爱付之东流,而且使他们作茧自缚、“好人不得好报”;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甚至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萌芽。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把父母、老师从疲劳的“爱”中解脱出来,我们应把“墙”推倒。
为此,对于一部分父母、老师来说,应该放下高贵的架子,主动亲近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表现出热情关心,并采取共同商量、共同探讨的方式,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这样,学生会觉得父母、老师相信他们,感到父母、老师的温暖和可亲可敬,并愿意向他们反映问题。而“墙”推倒之后,可以成为互相沟通的“路”,我们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另一部分父母、老师来说,应还给学生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失败中磨练自己,在失败中成长。意志、能力是在磨练中、奋斗中增强的,与其辛辛苦苦地把学生关起来,不如轻轻松松地放他们出去经风雨、见世面。
总之,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若爱得其所,就会在彼此之间形成“路”,若爱得不恰当,就会形成“墙”,而一旦把“墙”推倒,也便成了“路”。“路”的形成,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有利于体现父母、老师爱的价值,有利于学生沿着它走向光明的未来,成长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有个性的创新一代。
(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师范学校大16班 5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