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班会课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孙长青




  班会课是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健康心理素质、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努力提高班会课质量,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目前中学班会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模糊
  从领导方面来看,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动的脑筋不少。然而,对班会课的督查、管理和评估重视不够。从班主任方面来看,不少班主任重智轻德,认为文化课是硬任务,班会课是软任务,忽视班会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作用。对如何上好班会课研究不够。有的用几分钟讲讲目前班级存在的问题,然后就上班主任所任教的学科,有的甚至把班会课挪作他用。笔者对学生做过调查,85%的学生对班主任不遵守学校规定,擅自将班会课改上文化课现象持反对或不满意态度。
  
  2.计划零散
  不少学校虽然每学期初都要求各班制定班务工作计划,但就学校整体而言,没有把德育内容的五大要素(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结构和层次区分开来,也没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水平和德育规律系统地提出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德育目标、内容及要求。因而班主任对班会课安排就显得盲目、零散,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导致班会课的内容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空洞无味,教无定本,收效甚微。
  
  3.形式单一
  必须承认,许多班主任老师在改革班会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相对课堂教学改革而言,班会课的改革滞后也是事实。班会课普遍存在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政治教育多、品德内化少的现象。课堂形式主要还是班主任对德育知识的宣传、灌输,板着面孔训人,指手画脚管理人;对学生的要求不注意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不研究学生心理的现象,在不少学校依然存在。可以说,枯燥、单一的班会课模式是导致班会德育功能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内容随意
  班主任每学期都要制定班级工作计划。但据笔者了解,计划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随意性、主观性较强,缺乏以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德育内容。二是虽然制定了计划,但真正按计划行事的如凤毛麟角,常常是临时“找米”下锅,有时甚至做无米之炊。往往是想到哪里,说到那里。班会课的随意性也是班会课质量不高、学生不愿听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提高班会课的质量
  
  1.注重班会内容的统一性、层次性
  1994年,我国颁布的《关于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指出:“在小学要加强对学生自律、自理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要加强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上的自律能力为重点。”这一提法既有统一的目标,又顾及了各个层次的具体目标。199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写了《德育》实验读本,从小学到大学每个学年一册。这套读本既考虑到了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和完整性,又注意到了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例如:高一以“适应”为支点,为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转弯”“爬坡”的心理适应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高二以“人格”为支点,为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形成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帮助。高三以“成年”为支点,围绕学生们步入成年所面临的诸多严肃的人生课题,指出追求真理、积极向上、奉献祖国的正确航程。近几年,我们将这套读本引进到班会课上,班主任普遍反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各年级的教育重点明确,可操作性强,收效明显。
  
  2.注重班会过程的学生参与性、主动性
  在中学班会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我学习、自主活动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努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如何引导学生在班会课上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西方价值澄清理论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借鉴意义。西方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应是一个“评价”过程,由下列步骤构成:(1)自由地选择,从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选择;(2)对各种可选择的项目后果认真思考;(3)将个人的选择向公众公开,以求得公众的认可,并根据所做的选择去行动。这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德育过程中选择、评价及行动的过程。因此,班会课上,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选择,重在自律。如以说服教育为例,不仅要向学生说明道理,使其遵守,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让其自觉地进行选择,把教师的疏导和学生的自觉选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3.注重班会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
  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认识到,形式单一、“一言堂”的班会模式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会课模式越来越被广大班主任老师所接受。一次辩论会,班主任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突然间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一节主题班会,班主任会发现学生们能围绕主题,查阅大量的资料、参考书;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会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学生会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中感悟人生。这样的班会课可以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澄清认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参与中提高素质,这样的班会课才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才能、培养能力、内化道德的舞台。
  
  4.注重班会内容的时代性、实效性
  一节好的班会课应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内容的时代性。过时、空洞的说教令学生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德育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态势和21世纪人才需求状态分析,人的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完善和发展,还包括民主法制意识的强化,人格、个性、意志、兴趣、交往等方面的良好发展,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等。因此,班会内容的时代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学生要通过主体参与和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社会信念和信仰、坚强的意志品质、献身事业的高尚情操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克服逆反心理、忌妒心理、享乐欲望和个人主义倾向,学会宽容别人、善待他人、团结协作,掌握诚实、客观、公正的是非标准,强化民主思想、科学态度、法制意识、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保持自尊、自爱、自强的气节等。
  班会内容的实效性是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特点,组织好每一节班会课,从而达到内化品德的目的。保证班会课的实效性要注意三忌:(1)忌空。空洞的说教不会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爱祖国,首先要启发学生从爱学校、爱班级做起;爱人民,首先从尊敬父母,爱护同学做起;爱劳动,首先从认真值日,不乱扔瓜皮果壳做起。要启发学生思考:班级的门窗、水电你关了吗?学校的公物你爱护吗?在家里你尊敬父母吗?在班里你关心同学吗?看到地面有纸屑你捡过吗?(2)忌旧。陈词滥调只能使学生听而生厌。通过身边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例,学生可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3)忌泛。所谓泛就是无针对性泛泛而谈。班会内容应在遵循统一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力求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那些泛泛而谈、信手拈来、隔靴搔痒的教育,无益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总之,我们要坚守好班会课这一重要的德育阵地,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努力提高班会课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班会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联系地址: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