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德育:与现代精神接轨

作者:张新华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苍白无力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德育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封建主义等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建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
  
  挑战:多元化 信息化
  
  传统德育建立在计划经济的社会框架之下,它所崇尚的价值体系也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强调权威,强调统一,强调服从。在德育活动中,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本应丰富多彩的个性被消磨在千人一面的共性之中,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淹没。
  与传统德育相比,现代德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思潮开始出现多元化倾向,曾一度为主流文化所排斥的娱乐文化、通俗文化、灰色文化乃至黑色文化开始抬头并各行其道,“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不再以学校正统教育为独尊,他们开始有所选择,拒绝、接受或怀疑。显然,传统德育在多元化时代处于“失语”状态,它解决不了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
  其次,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教师的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学生思维惯性小,接受新知快,他们在信息时代比教师更能接受和拥有新的信息,在某些方面,他们将远远地走在教师的前面。过去教师可以先学一步,如今可能是学生先学一步;过去教师牵着学生走,如今可能是学生牵着教师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将越来越弱,传统德育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土崩瓦解。
  面对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面对变化了社会和学生,传统德育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惟有主动转轨、与时俱进,才能有所作为。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吸纳当下思想界最优秀的成果,与现代精神全面接轨。
  
  目的:以人为本 与人为善
  
  德育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完全不同。
  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传统德育强调用某种思想理论“统一”学生的思想行为,欣赏的标准是“听话”“乖巧”,事实上牺牲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自我”的位置。现代德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尤其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培养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
  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比如,学生遇到坏人坏事,传统德育提倡“挺身而出,英勇搏斗”,现代德育则提倡“机智脱险,及时报警”。
  可见,有没有“人”的位置,有没有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根本分野。
  
  理念:民主化 科学化
  
  人可以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就真正成为“人”,成为现代人。基于这种认识,现代德育在深层次理念上对传统德育进行了一次革命。
  现代德育有如下几种意识:
  
  1.自主意识
  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强调学生是自己的主人,也是德育的主人。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班团活动,都要让学生全面参与,争取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织。对于评优、提干等重大事项,应该由学生投票公决,真正体现大部分学生的意见。教师应克服大包大揽的习惯,由台前“退”至幕后,放手让学生自治自理。事实证明,教师“退”得越多,学生的自主性就“进”得越多。
  
  2.公平意识
  现代德育反对等级制,把公平作为自己的旗帜。公平主要指所有学生包括教师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是平等的。不可否认,在传统德育中,教师侵犯乃至剥夺学生正当权益与发展机遇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学生的许多兴趣爱好被禁止;一些教师重视与厚待所谓“优生”,轻视与慢待所谓“差生”等。师道尊严天经地义,挑战教师被视为大逆不道。这些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在现代德育中将遭到唾弃。
  
  3.开放意识
  现代德育不主张把学生人为地封闭在一个纯而又纯的象牙塔中,提倡学校教育向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进步。比如,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学会辨证思维和自我保护;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学会商品交换;让学生参加环保服务,学会关注周围世界。开放德育的目的在于沟通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4.规则意识
  在张扬个性的时代,更要强调“游戏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不过,现代德育强调规则,主要不是为了限制人的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规则的制定应该是人性化的,必须保障人的尊严、权益不受侵犯,有利于个性发展;这与传统德育以牺牲人的个性发展为代价的“规则”有本质的不同。规则还必须是公平的,不能只保护一部分人的发展而牺牲了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尤其要限制强势群体借“规则”之名侵害弱势群体的权益。
  与之相适应,现代德育有几大特征:
  
  1.尊重
  尊重首先是建立在对生命价值的承认与肯定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把学生当做独立的生命个体,珍惜其生命价值的独特性和高贵性,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个性自由及发展权、隐私权。在现代德育中,尊重不是学生对教师的奢望,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恩赐,而是生命体之间交流的一条基本准则。另外,尊重是相互的,教师真诚地尊重学生,必将唤回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对话
  对话是一个内涵很深的概念。它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那种对话,那叫“问答”;也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那种对话,那叫“审问”。对话应该是师生双方平等而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对话的内容将很开放,只要学生有交流的愿望,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就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只要自由的思想在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做现代人的思想工作,对话比对抗好,交流比命令好,沟通比封闭好。
  3.激励
  激励教育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首先,激励意味着宽容,它允许学生出错犯错。其次,激励意味着尊重,学生将在教师的尊重中找回自己的尊严。再次,激励意味着欣赏与肯定,欣赏、肯定的力量比批评、否定大得多。第四,激励意味着期待,坚信学生有向善向上的趋向。激励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它充分考虑到人性的缺点与弱点,又充分估计到人性的优点与亮光,是教育中的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4.体验
  现代德育认为人是在经历中长大的,而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应该把体验的权利还给学生。比如,孩子要秋游,许多家长便不厌其烦地为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千叮咛万嘱咐,生怕遗漏了什么,孩子却并不领情,反嫌家长唠叨。家长此种做法大可不必。家长可以故意不管,也不做任何提醒,让孩子自己去做计划,自己亲身体验一回。他可能丢三落四,可能整个游览活动都不开心,但下次出游他就有经验了。体验式的德育可能会让学生付出某些代价,它贵在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某种情境的感受,而不是把这种感受强加给学生。
  5.互动
  传统德育是单向单线的,教师是输出方,学生是输入方。现代德育主张德育应该是师生合作进行,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两个层面上形成互动关系。学生不再是个受业者,可以是个探究者、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个传道者,可以是个学习者、受业者。如此,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开始形成。这样的德育才是回归到德育的本来状态。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英格中学 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