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7期
莫把谈话作谈心
作者:李镇西 李广生
李镇西:可以呀!“谈心”本身就是一个聊不尽的话题。你对“谈心”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先说来听听。
李广生:我感到一些老师把“谈心”与“谈话”完全等同了。其实这二者虽然都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但二者的意义、功能和操作技巧却有很大不同。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因为忽略了二者的差异,造成“谈心”没有效果,“谈话”不起作用。
李镇西:嗯,说得好。我同意你的观点。能再展开谈谈吗?
李广生:“谈心”,顾名思义就是说心里话。师生三、五人,围坐一起,促膝畅谈,或天文地理、或时事新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所欲言。谈心的主要目的是交流思想、加深理解、增进感情。“谈话”,指师生间就已经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某一事件、学习上或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某个问题进行的专门对话。
李镇西:对,按我的理解,“谈心”双方更加平等,而且不一定每次都有明确具体的教育任务;但“谈话”则不同,“谈话”时教师一般是在严肃地教育学生,而且往往有具体的起因,比如学生犯了什么错误。
李广生:另外,“谈心”重氛围,“谈话”重内容。只有在平等的、和谐的、融洽的气氛中,师生才能真诚的交流。“谈心”时,说话的具体内容几乎无关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形成交流的氛围。情感在交流中醇厚,思想在交流中升华。“谈话”则不然。“谈话”的内容一定要具体,针对性要强,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师生通过“谈话”,往往在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上都能有所收获。“谈心”过程中,“跑题”是允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谈话”过程中,“跑题”是不允许的,也是要极力避免的。
李镇西:呵呵,看来你对“谈心”与“谈话”是很有研究的。
李广生:研究谈不上,不过有些思考罢了。我还没有说完呢!“谈心”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谈心”时,说话的主动权在师生间自由流动,甚至会出现“争抢”或“争论”的局面。师生明心见性,坦诚相待,各言心声。与其相比,“谈话”过程的单向被动色彩就浓厚一些。“谈话”时,说话的主动权主要被教师掌握。虽然经验丰富的教师会给学生很多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吐露心声,但他一直把握着“谈话”的主题和方向,左右“谈话”的进程。“争论”在“谈心”和“谈话”中都有可能出现。“谈心”时“争论”无所谓对错,也可以没有结果;但“谈话”时的“争论”必须要在师生间达成共识,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认识,一次“谈话”达不成共识,还要进行第二次,直到统一意见为止。
李镇西:其实呀,“谈话”中的所谓“争论”,往往是学生的争辩和教师的驳斥,而教师追求的结果便是“说服”学生。
李广生:的确有你说的那种情况。还有,“谈心”的场所可以随意一些,选择“谈话”的地点一定要慎重。操场上、甬路边、教室里、宿舍中,师生都可以团团围坐或促膝相对,畅谈心声。“谈话”却一定要选择在一些相对独立、安静、规范的地方进行。如:学校专门设立的“谈心室”、教师独立的办公室、宿舍、教学区安静的角落等等。让“谈话”过程少受打扰,学生少有顾虑。特别是谈话过程涉及到学生的隐私、缺点时,更要注意“谈话”的环境,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刺激。
李镇西:这点我看倒不一定,谈话一样可以在“操场上、甬路边、教室里,宿舍中”进行。而且我认为,有时即使是严肃的谈话,如果在“操场上、甬路边、教室里,宿舍中”进行,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效果会更好些。
李广生:呵呵,这是我的个人看法嘛!我还认为,“谈心”讲求艺术性,“谈话”讲求技术性。“谈心”时要求教师反应机敏、语言风趣、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谈心”随时可以进行。“谈话”时则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育人技巧,洞察学生的心理起伏,循循善诱、旁敲侧击,还要善于把握时机。
李镇西:我又有异议了。“谈心”与“谈话”都要讲艺术性和技术性的。不讲技术性的“谈心”和不讲艺术性的“谈话”,都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李广生:我强调的是各自的侧重点,因为“谈心”与“谈话”的确不是一回事。
李镇西:这我同意,二者是有区别的。
李广生:但现在有的班主任却把“谈话”作为“谈心”,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明确二者的区别。教师在和学生谈话之前首先要明确:究竟是“谈话”还是要“谈心”。如果是 “谈心”,那就放下架子,扬起笑脸,与学生来一段“真情告白”。否则的话,学生会认为你假装正经,故作深沉,逐渐失去和你“谈心”的兴趣,你将会变成“孤家寡人”。
李镇西:对,谈心的前提一是平等,把学生当朋友,也就是你说的“放下架子”;二是坦诚,教师向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以心灵赢得心灵。
李广生:对,我之所以强调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就是这个道理。
李镇西:但有些教师却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而充满威严的“谈心”是不可能“谈”到学生“心”里去的。
李广生:如果是“谈话”,那就拿出真诚的态度,找一个适宜的环境,我仍然坚持认为谈话的环境应该更加讲究,并在一个适当的时机,认真地、详尽地、深入地谈一谈,不一定要端起架子,板起面孔。因为“谈话”不一定就是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哪怕就是谈缺点和错误,也不必非要端架子、板面孔。也许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你会先表白自己的诚意;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你会讲一个幽默且寓意深远的故事;为了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你会谈一些旁的事情。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把握“谈话”的主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切莫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这样会使“谈话”的作用大打折扣。
李镇西:针对一些班主任只会“谈话”不会“谈心”的现象,我们强调莫把“谈话”当“谈心”是有现实意义的,目的在于让“谈心”真正体现出师生之间的精神交融,而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或空洞乏味的说教。不过,我认为,无论“谈心”也好“谈话”也好,技巧无疑很重要,但仍然属于第二位的,而第一位是教育者的民主情怀。具体说,就是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这与“教育”是不矛盾的。只有充满尊重的谈心才会深入心灵进而收到效果,因为正如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联系地址:北京市平谷区农村职业学校 1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