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8期

“生命教育”四探

作者:陈丹军 杜国兵




  
  “生命教育”发展概况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探索的谜,而对生死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却始于现代。
  美国首先兴起了死亡研究,于1928年~1957年间,开始探索有关死亡主题的教育;1977年,美《死亡杂志》创刊,Leviton在首刊中将其定义为:向社会传达适当的死亡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赵可成博士在1992年的报告中说,美国目前有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修学分的"死亡濒死"课程。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
  20世纪末,台湾教育界引入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它共分成两个单元:一是"生命的旋律",包括了解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挑战、科技与生命、生命的尊严等;二是"温馨你我他",旨在帮助弱者的一系列活动。
  
  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2年8月2日,遵义市有5位小学生集体自杀,原因仅仅是,一人因"爸爸没买生日礼物",便认为"爸妈对我不好",而到她家玩的4位小伙伴也由此联想到自己挨父母打骂的经历,于是这5个11~13岁的小女孩,一致决定吃安眠药一死了之,所幸被及时发现送到医院获救。另外,2003年3月11日,吉林省有母子二人同时跳楼自杀,原因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这些偶然事件中有其必然。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另据调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有40~50万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轻生自杀。
  如果说这些是对自身生命的漠视,那么浙江的徐力杀母,东北地区一个初三学生因嫉妒杀伤同学等事件,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
  
  漠视生命的原因
  
  导致漠视生命的原因,除了个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外,还有以下几种:
  1.人类生来的恐惧心理(如对黑暗、蛇、死亡等)。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依德,在后期的研究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他认为,死本能是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他说:"一切生命的目标是死亡,人生来就有。"他将这种本能的能量称为桑纳托斯(Thanatos),认为这种能量是一种破坏力,当它指向内部时,表现为自责、自杀或受虐狂行为;当它指向外部时,就会产生憎恨、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迷失)。
  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剧烈变化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他们迅速"成熟"但又没有真正成熟,心理学家称之为"风暴期""狂飙期""心理断乳期""精神饥饿期""第二反抗期"……名目如此之多。另外,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关注个体及其生存环境,而这两者的复杂性又使他们难以选择和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繁荣和富裕;另一方面各种丑恶的现象也在滋生着、蔓延着。一些青少年学生被激烈的学业竞争与压力所困扰,缺乏合适的疏通渠道,又因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心灵空虚迷茫,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以至寻找无聊刺激,沉溺于感官享受,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负责任。
  3.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如对死亡话题的避讳)。
  首先,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一旦谈及"死亡"话题,便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就会被大多数人所排斥。在家庭内部,父母多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不愿他们受到任何伤害。他们认为跟孩子谈论生死问题过于沉重,所以一般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不得不面对时,也往往闪烁其词。家长的这些表现难免强化了死亡对于孩子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甚至引发出孩子对死亡的恐怖症。
  其次,在学校中,教师同样避讳直截了当地谈论死亡,往往用童话或寓言来说明。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传递给儿童的是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使他们以为死是一件轻松的事。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培养人才,还是努力使受教育者"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校教育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使我们看到这样的怪事:一方面教师教育学生要学习各种英雄人物,甚至不顾生命"上山灭火,下水救人";另一方面个别"优生"因挫折而跳楼自杀,某些"差生"因不堪重负而出走……
  4.社会发展中的新事物,使人的"生命"受到巨大挑战。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给一些人带来了心灵的空虚和对生命意义的茫然。与此同时,现代医学的发达,大大延长了人的寿命,但物质生命的延长,生命的内涵却被一些现代人抛弃了。
  国内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为人们生命的充实、完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给生命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某些悲观论调、腐朽思想和对外在价值的盲目追求,引发了一些人对生命的蔑视。成长中的青少年,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悲观情绪。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新的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如人口老龄化、克隆人、艾滋病、堕胎、自杀、安乐死、器官捐献、核子战争威胁和自然灾害等涉及死亡的种种法律、政治、道德问题,使整个人类面临着巨大考验。
  
  补救措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受种种条件制约,我国在短期内也许不会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但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独特地位和有利条件,开展重视生命的教育工作。
  首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并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师还可以针对当前社会有关生命的热点话题开个小型讨论会,听取学生的心声,以便因势利导。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渗透生命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中就收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包括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法国孟田的《热爱生命》等。还有,生物课老师可以通过知识讲解,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萌芽、发育与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凋零的痛苦。
  再次,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关爱生命。例如,德国就很注重从小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他们的教育内容包括:(1)爱护动植物。让孩子亲自照料小动物,并做"饲养记录";开展"善待生命"的论文及作文比赛。(2)同情弱者,宽以待人,在为人处事中"将心比心"。(3)唾弃暴力。对有暴力镜头的影视节目,严加控制。
  目前,我国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很多,还有上升趋势。为此,非常需要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们对生命的孕育和发展有所认识,从而对自我及他人的生命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生命教育的实施应该成为推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联系地址:江苏省丹阳师范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