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8期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及原则

作者:石伟东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工作是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找出本学科中包含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作用。
   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引导他们正确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考试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将学习理论和平时的思想言行、表现以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除思想政治课教学外,其它学科同样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课可以通过语文中的范文、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高尚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授自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著名的中外科学家创造发明事迹的讲授,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运用所学知识为人类的文明幸福服务的思想。地理课教学,可以讲授祖国多娇的江山,丰富的物质资源,启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历史课教学可以通过讲授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讲授历代劳动人民的斗争史,引导学生学习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通过讲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美育教学,可以通过绘画、雕刻、摄影作品和自然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情操,陶冶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美好的精神生活。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地为祖国锻炼身体的好思想、好习惯,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
  总之,各科教学均可以通过自身特点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做到教书育人的统一。教师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一定要注意有机联系,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失之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除了通过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学、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复习考试、实验、预习等教学环节对学生提出品德上的要求,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提出合理的、严格的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德育,要掌握以下原则:
   1.紧密性原则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找准教材中的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它既要与学生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学生的实际密切联系,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2.适时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准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自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成。
   3.实效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发出的德育信息要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并在行为中落实。
   4.规范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依据大纲,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各科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也做了明确规定,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依据。
   只有把握好了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才能有机地把德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联系地址:山东省蒙阴旧寨中学 27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