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之思考
作者:任永泽
多元化社会生活是现代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逻辑发展现实,无法回避,也不可回避。那么,它到底给当前的学校德育带来了哪些挑战与困惑,明天的德育又该何去何从?笔者拟对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学校德育的现实及由多元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与困惑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学校德育如何积极寻求新的变革做出个人的策略性思考。
一、多元化:学校德育难以回避的现实
多元化是指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在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经济生活等方面所存在的多样化的观念、理论、行为方式的总和。多元不是指单一领域的多元化,而是指一个社会不同领域都出现的多元化问题,是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多元化。
从历史维度来看,发展、运动为人类社会轴心法则,开放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纵览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民族的开放,都不同程度地拓宽了人们观察世界、审视社会的视野,从而使人们多维度、多途径地寻找一种现实的最大价值的整合。尤其是历史发展到今天,诸多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迹象。过去传统的诸多东西,其意义、价值等也都需要被重新审视、重新定位。
从现实维度看,时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背景下,各种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出现了空前的对撞,激烈的交锋此起彼伏。多元化使道德教育面临着一种难以置信的窘境。许多反道德、非道德行为的泛滥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力量侵蚀着古老的道德防线,旧有的体系已被打破,却尚未建立起与新时期相融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心理等价值体系。在此大背景下,学校德育作为社会系统之一维,自然无法回避也不可回避这个多元化的格局。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学校德育正面临着一个空前的多元化的社会大气候,且多元化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渗透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生活、思维甚至是整个生存状态。那么,在此大背景下,学校德育到底面临哪些挑战与困惑?
二、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在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困惑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德育的实施等方面。
(一)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困惑。相对而言,一元具有一定的绝对性甚至是一种对多元的排斥,而多元的开放性却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那么,学校德育究竟是以一元为主还是以多元为主,还是二者共存?如果要共存,应在多大程度上共存?对此,不同的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在人们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缺乏普遍认同的情况下,现行德育有迷失的倾向。与此同时,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取向又未能相应生成,于是,学校德育处于一个“空场”的局面,处于一个无序、失范的生存时境。
(二)就评价标准而言,我国现行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是“一元化”导向和单一的思维模式。这是我国教育目的使然,是学校德育工作根本所在。而在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各种价值标准的涌入,尤其是一些西方价值标准迎合了我国当前部分人的心理需要,使得他们固有的传统价值标准瓦解,而新的价值标准尚未建立。多元化社会条件下,传统价值标准丧失了其应有的根基与活力。可以说,一元化有被异化的危险, “一元化”价值标准日渐丧失其原有的魅力,从而使“多元化”占了上风。
(三)就德育内容、目标而言,由于价值观、价值标准的多元性,使德育目标及其内容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元社会条件下的德育目标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其内容的选择与多元社会条件下的现实有一定的出入、偏离甚至是错位。这与整个社会群体分化、利益格局调整的多样性有关。
(四)就德育实施来看,传统的德育实施、管理等方面仅仅是单线性的、规范的、自上而下的、单主体式的方式。这恰恰与多元化社会条件下非线性、选择性、双主体性、主客互动的方式相悖。尤其是多元化加剧了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复杂的现实不仅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实践上的困惑,也给德育理论带来不小的冲击。时空骤变,学校德育更多地处于一种无奈、难以适应的境况。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下,德育整体向纵深发展,从而打破了其原有的生存状态,且正处于未知的、模糊的状态,难以把握,难以践行。我们知道,任何德育方式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必有其一定的条件与时空。传统德育方式的相对简单必然导致德育的低效,理想化的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当下复杂的现实环境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德育面临着一场极为严峻的变革。
三、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变革的策略与理念
综上所述,我们对学校德育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反思自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换视角,为德育开拓一个富有活力的、弹性的环境。现实的复杂性不能回避,必须勇敢地面对。
首先,学校德育工作要重视挑战,必须立足于现实,必须直面现实,必须回归德育的根基——走向现实,在现实环境中变革德育目标,生成新的价值取向。唯其如此,植根于现实环境的学校德育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不竭的活力,从而在现实中关注人的道德生活与信仰。从实际出发,必须使传统思维方式实现根本性的转换,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体系。唯其如此,德育的声音才不至于空洞,其努力才可能有效;唯其如此,学校德育才能在适应中实现超越。
这里需指出的是,多元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为此,就需要慎重处理一元和多元的关系。就目前现状及未来发展来看,我们需要坚持一元为主与多元并存的战略。就哲学视角而言,一元与多元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恰恰是一种互生互动互补的关系。以一元为主就需一元具有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以之来发展自身,从而驾驭多元,增强其自身后劲,并发挥其导向作用。与此同时,要使多元成为一元发展、丰富的源泉,从而激活一元,引领历史与现代的适时嫁接与转型。
其次,德育要进行多维的整合。这里的“整合”即对原有的事物按现有的情况进行调整、改变。主要包括对德育对象、时空、体系及价值取向等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
1.德育对象的整合要主体化。21世纪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旨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自觉性,使教育过程成为自我认识、选择、完善的过程。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以人为本,把人的道德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从而切实树立起人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中心地位。道德教育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尤其要赋予道德内涵生活的关怀,使其穿透人的心灵而非抽掉人性本质的简单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贴近人性的基本需要与追求。
2.德育体系的整合要现代化。德育观念、手段要体现时代的内涵与精神。其间应包括一套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明确的目标体系、系统的内容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严格的管理体系等。因为结构决定功能,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德育整个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德育走出低效的有力保证。
3.德育时空的整合要全球化。无疑,E时代使人与人的多元交往在时空上成为可能,也使德育资源丰富,德育途径多元。为此,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开发这些潜在的德育资源,力争发挥其最大的正向功能。尤其是在全球伦理道德成为突出问题的今天,学校德育更应以全球的视野与意识,使德育在多元社会条件下有一个良好的对接,从而最终强化、巩固一元的生命活力。
4.德育价值取向的整合要时代化。当前德育最大的问题是价值取向问题,而德育价值取向问题又是当前最棘手的问题。德育价值取向的整合在时下主要表现为社会与个人、应然与实然、道德法律化、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等。具体说,在社会与个人的价值整合上,二者既要权衡,又要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有所偏重。就时下来看,社会价值取向依然占主导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关注个人价值取向的最大实现。我们知道,社会由个人构成,社会整体功能的发挥取决于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而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也依赖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各方面条件。
德育价值取向应然与实然的统一。由现实观照之,当下的德育无论目标还是内容、方式、方法等都是一种应然的价值取向。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已偏离了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德育处于一个社会的边缘,甚至是一种“虚无”。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德育是一种与现实相背离的高、空、假的空场。因此,德育应降低其应然要求,在其实施过程中要多维地考虑其现实的各种条件与可能性;要对其实然的生存状态予以必要的关照;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唯其如此,德育价值取向才能有一个理性的、合理的、合乎其自身规律的生成空间。
在当前复杂的多元社会条件下,“随着传统的由宗教文化建构的意义世界之解体,也带来了道德的断裂虚无,使人面临深刻的精神危机,人与社会陷入另一种陷阱”。(鲁洁语)因此,“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成为一种必然。其间道德教育法律化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试想,当一个社会中人的道德素质尚未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时,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必然随之出现。而现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人的现代素质的相对缺乏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现实为我们作了最好的注释。在此境况下,工具理性依然操纵一切,“人自身也成为由工具理性所任意摆布和支配的工具,人为物所役成为一种理性程序化的存在物和机器,而失去各种精神追求”。(鲁洁语)所以德育的实然性生存境遇要求必须加强法律建设,从而使德育走上一个有序的、规范的、良性的发展之路,以之保证德育有一个逻辑前提与基础,即法律应是德育的逻辑起点。尤其是在今天,其时代意义更为明显,这应是时下德育进一步发展的生存场。
总之,多元化社会是学校德育必须面对的一个客观必然。不难看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多元化已经或正将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席卷全球。由此,学校德育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全面审视其生存境遇并作出相应的变革。唯其如此,学校德育才能以新的姿态获取生存、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适应中完成其超越的逻辑使命;唯其如此,学校德育才能由应然走向实然。可以说,学校德育真正走出困境之日,也是德育走出低效甚至是全面复兴之时。进一步而言,学校德育全面复兴之日,也是德育完成其重大使命之时。
(联系地址: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30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