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教育也有生命和性格
作者:李志红
林徽因先生是梁思成的妻子,两人都是建筑学家。同时,林徽因还是一名诗人,她与诗人徐志摩的故事,国人大概都耳熟能详。记得,在建国初期,政府要拆掉北京的一座古城楼,林徽因听说后,到处奔走呼号,甚至找到了当时的北京市市长,要求停止此举。当然,市长也无言以对。因为,这是对新中国首都的规划。既然上级已经决定,肯定有他们的理由。后来,失望的林徽因回到家,开始埋怨丈夫梁思成:“堂堂七尺男儿,竟然连一座城楼也保不住!”难道林徽因不是在为失去老北京的性格而感伤?
我想起了教育。其实,教育同样也应该有生命和性格。
谈起教育的生命和性格,常常让人想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抱怨:入学前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孩子,经过老师们辛苦的学校教育,孩子都变成了具有统一思想和规格的人,他们不再突发奇想,也不再喜形于色。很显然,许多老师根本没有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因为,他们用的是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而学生则按照教师为其设计好的思路学习,在这种被动学习中,他们没有发现,也没有创造。我们还发现:今天的学生普遍缺乏高尚的思想,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同学之间缺乏关爱和理解。固然,这与社会风气有关。因为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学校教育也不无关联。因为,学校内重理轻文之风盛行,人文学科坐起了冷板凳。许多人文学科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对象与工厂的产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于是,教育失去了本该属于她自己的个性,我们不禁感慨:教育竟没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和性格。
这些现象令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感到难过和尴尬。
是的,教育也有生命和性格。教育需要教育者用心来体会。当教育发现自己充当了学生精神的刽子手时,她曾号啕大哭、顿足捶胸,也曾埋怨过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我们这些教师并没有感受到教育的生命在震颤。更有甚者,有些人从不在乎教育的性格,在教育这块土地上,人们随意涂鸦、任意挥霍,不看学生实际,也不钻研教材内容的精神理念,只是按那些固有的模式来大肆糟蹋教育那神圣的性格。于是,教育的性格被扼杀了,教育变成了模具。
还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交通警察,在十字路口拦住了一辆闯红灯的自行车。骑车的女郎告诉交警,她是一名小学教师,还有课,马上就要迟到了。听后,交警高兴起来。因为,他在小学时就立下誓言,将来一定要找机会,让老师像自己一样把某个词抄写许许多多遍。所以,他要求这位闯红灯的小学教师把“我闯红灯”写三百遍。
从这个极端报复的例子中,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一些做法。
我想,教育的生命和性格需要广大教师的细心维护和培养。要想让教育焕发生命的光彩,体现教育独有的性格,教师首先要尊重教育的“性格”。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要顾及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再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育人理念,要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以及对现世的人文关怀。因为,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还有,为了教育的生命和性格,教师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只有在这种时候,教育者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精彩,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把教育迷人的美阐发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牢记:教育也有生命和性格。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蒲文化研究所 2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