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做一辈子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作者:刘 建




  几年前,我在四川念完大专后,来到上海松江浦南地区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开始了教书生涯。
  初为人师,接连遭遇着不顺。我教语文,同时担任班主任。开学第一周,区教研员来听课,我把课上得杂乱无章,令教研员摇头皱眉。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课堂教学始终没有大的起色,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更大的苦恼还在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当我第一次面对学生,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来头"时,很多人流露出不屑与不安。后来,我渐渐注意到,这些十二三岁的学生和他们父母一样脑子里有着惟大上海独尊的优越感,听不懂上海话的外地教师在他们眼中自然矮人一截。我更注意到,在这些绝大部分出生于农村的孩子身上很难找到农村孩子应有的淳朴,给我感受最多的却是他们的娇气、任性、懒惰、自私、冷漠和无礼。在我看来,这些学生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差!我整天疲于处理他们中的突发事件,感到力不从心。我抱怨自己倒霉,甚至在潜意识中将自己教学上的不顺也归咎于学生的不是。
  然而,经过深层次的思考,我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与幼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是受教育者,有怎样的缺点都不足为奇,而自己作为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能力不可不硬,师德不可不高,胸襟不可不大。学生需要教育感化,自己更需要学习和提高,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从挑战自我开始。
  从此,我竭力提高自己。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虚心向指导老师学习,向老教师请教,甚至也向学生们请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评判者。我以学生是否喜欢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以他们的需要做为自身努力的方向,并经常请他们对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提出批评意见。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有一段时间我在教室里放上一个录音机,录下自己在课堂上的全部讲话,课后进行研究和反思;为了备好一节课,我经常冥思苦想到深夜;为了提高文化底蕴,我进行了广泛的涉猎。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在教育教学上不断取得进步,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当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学生对我这位外地教师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信任我、亲近我、喜欢我。我在深感欣慰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一个教师深层次的使命。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职责,既在于教会学生求真知,更在于教会学生做真人。"真人"之"真",概括了做人应有的纯朴善良的品质、开阔豁达的胸襟、诚实守信的美德,以及自立自强的精神。我以"真"自律,以"真"对待学生、要求学生、改变学生。我带领他们登高望远,给他们讲伟人的故事,引导他们去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和他们一起讨论新世纪上海人的素质。我的良苦用心终于见了成效,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变得热情了,心胸开阔了,行为举止文明了,学习劲头更足了,成绩进步了!与此同时,我曾经淤积于心的烦恼也悄悄地消失了。
  教书时间一长,碰到学习基础差或学风不良的班级,有时难免会学着老教师的口吻,说出"一届不如一届"的气话;看到学生懒散松懈,忍不住要来个"想当年……",然而事后反思,才觉得这样说是不科学的。时代是发展变化的,学生更不是静止不变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学生是变化的河流,从总体上看,他们是越来越优秀,但也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教师要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就会落伍。面对变化的学生,我试着去更新观念、创新教法,试着去走近学生、理解学生,试着从新一届学生身上找出胜过上一届学生的优点,尤其试着去欣赏每一位学生。
  时间默默地流逝,我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学生。我和学生逐渐走向默契,共同成长,实现着各自的超越。我愿"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永远与学生共进"。
  (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九峰实验学校 2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