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社会转型对班集体建设的挑战与思考

作者:梁成祥




  班集体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结构的同质构造的一部分。因为班集体与社会整体的同质性,班集体实际上成为了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的学校。每个学生在班集体内学习如何建立组织机构,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如何处理与集体的关系,如何调节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知识、增强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而且还要受到集体生活的训练,以便在毕业之后很快地适应社会的集体生活。然而,中国社会发生的转型,使得这种班集体模式遇到了挑战。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由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变化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剧变。这种整体性的社会转型不仅引起了社会上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转变,而且也影响到了学校和学生,导致其思想和行为的显著变化,包括对班集体态度的变化。
  在经济基础方面,社会经济的组织形式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由从属于统一的“条条块块”的“纵向一体化”转变为市场主体之间的双向自由平等选择。由于这种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人与人关系本质的理解随之变化。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用集体来定义自己,即认为自己归属于一个统一的集体,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的成员,而是越来越趋向于“个人本位”,更多地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无疑,这对我们国家原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以及学校班集体的集体主义观念是一个挑战。
  在上层建筑方面,社会政治的运作形式由中央集权转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由单向的从上到下的行政指令转向民主参与和基层自治。与此同时,“人民”也由过去所界定的服从上级的义务主体转变为主权在民的权利主体。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由此增强,每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参与集体决策。这对传统班集体中班主任老师和班委会成员控制权力,普通学生缺乏参与机会的模式形成了挑战。
  在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由过去封闭、单一的传统文化向开放的、多元的现代文化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伴随着我国对资金、管理、技术等的引进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文化领域,并且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所接受。这些都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而文化的多元化则对于原来以统一性甚至惟一性的思想作为凝聚纽带的班集体建设模式,形成了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三个方面的挑战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比如,由于个人本位倾向的增强,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学生对班集体的关心程度降低,班集体的凝聚力下降。一些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不热心,即使是限定性的活动,也算计自己的功利得失。就连简单的每天教室值日(这在过去被视为每个成员对班集体的义务),也有学生出钱雇同学去做。据笔者了解,不少学生不仅不愿参加一般性的公益活动,就是非常严肃的团日活动,也认为占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因此,前边团干部在组织政治学习,他们却在下面看书、做作业或窃窃私语。
  对人与集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理解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学生家庭经济基础的多样化,使学校内明显地发生了班集体结构的变化。以往,学生之间因道德品质、对班集体关心的程度以及学习成绩的异同而结成不同群体。关心集体、积极向上的学生因志同道合而彼此接近;不关心集体、不求上进、纪律涣散的学生因趣味相投而相互靠拢。当前,则出现了以经济实力和经济交换为基础的新的内部组合形式。一些经济条件富裕的学生聚合在一起,彼此出手大方、摆阔气,在人际交往中极具吸引力。相比之下,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在班级交往中却深感知音难觅,倍受冷落而精神压抑。这些现象表明,原来班集体成员之间围绕共同目标的“同学”、“同志”关系淡化了,而同学之间以经济交换为媒介的交往增强了。
  因为集体主义价值观淡化,所以班集体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也下降了。在过去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班集体条件下,学生们为国家和集体而学习,能够形成较强的学习推动力。而当前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受到眼前利益的影响,表现出了学风浮躁的功利化趋势。不少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看书,做作业不求甚解、敷衍塞责。待到临考前,为通过考试或取得好成绩,以各种方式套老师的试题,直至考试作弊。
  上述思想观念变化及其对班集体建设的挑战,不仅使学校老师深切地感受到,而且也使他们备感困惑。很多老师在抓班集体建设、规范学生的行为时不那么理直气壮,一提到集体主义,就自然想起那个彰显集体、贬抑个人的计划经济时代,担心集体主义会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展,表现得进退两难。一些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高扬“以人为本”是否会贬抑“社会本位”?怎样才能实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
  布莱克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创造和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问题是,我们如何在班集体的建设方面发现新的前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变革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下成人和学生的上述思想与行为变化几乎不可逆转。这决定了,学校班集体的建设必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形势和思想观念,将其建立在新的社会和思想观念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学校班集体要使学生受到集体生活的锻炼,适应未来将要步入的社会。当将要进入的社会发生转型和变革的时候,学校对学生的集体生活训练也必须发生变革,否则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适应社会,在与社会进行对接的时候发生重重困难。
  对于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班集体,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对原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解读。
  所谓新的解读,就是要重新界定集体主义的概念,重新界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集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寻找凝聚个体本位的学生的精神纽带。比如,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利益,将班集体作为每个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实现集体的目标,同时又为个人带来最大利益的组织形式。
  2.班集体的管理应该逐渐民主化。
  班集体应该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通过合理的制度,使每个集体成员都能参与班级的管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为班集体履行义务。班集体应该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民主素质,学会以主体地位参加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认真表达自己的意见,在集体决策中遵守合理的规则,少数人的意见在被否决之后能够以契约精神遵从共同的决议。
  3.培养学生对不同思想和观念的宽容。
  班集体应该通过教育和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对不同思想和观念的宽容。所谓宽容,就是让学生知道除自己的观念和意见之外,同学的不同于自己的观念和意见也存在着正确性与合理性,知道如何与持不同思想和态度的集体成员合作共事,如何在意见冲突的时候达成妥协。
  4.建立集体约束个人的新观念和新形式。
  比如,大家共同制定公约——《班级立法》,共同承担遵守的义务,包括遵守班级纪律、参加公益活动、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等等。要让每个学生理解,张扬个性并不意味着否认约束,约束是同时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最大利益的条件。
  5.引导学生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
  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既不能采取行政干预,也不要听之任之,可把他们作为“小示范群体”来建设。如“科研课题组”、“合作学习组”、“社会志愿者小组”等,使他们成为班集体的有机构成部分。
  总之,社会转型期的学生班集体建设也需要转型。对于班主任或其他德育工作者来说,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只要我们严格遵照教育科学规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创出学校班集体建设的新路。
  (联系地址: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101100)